长三角41市经济“半年报”日前出炉,亳州经济总量达1014.5亿元,位居第31位,较2018年,位次上升5名。
一年一个台阶,步步凝聚心血。五年来,亳州乘着长三角一体化“东风”,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扬“亳”所长、乘势而上,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奋力书写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亳州篇章”。
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强化对接合作,推动政务事项跨省“一网通办”。在安徽政务服务网亳州分厅上线“跨省通办”服务专区和长三角“一网通办”线上专栏,在“皖事通”App上线“长三角无感漫游”专区,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置5个“跨省通办”综合专窗。
门诊住院费用结算“一网通办”。升级全市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对接省异地就医平台,丰富异地就医备案渠道,实现医保电子凭证、社保卡、身份证等多渠道结算,目前已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6631家医疗机构实现门诊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围绕融入长三角这一课题,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以习近平总书记长三角一体化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扬亳所长,主动对标长三角先进经验、分析我市发展现状、找出学习借鉴的突破口,蹚出了一条极具皖北特色的“入长”之路。
推动“离岸孵化中心”建设,实现“借梯登高”。我市已与江南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5所大学合作建立5家离岸孵化中心;与沪苏浙的3个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把研发孵化环节和产业化环节进行空间分离,把研发机构建在科研实力强和高校密集的大城市,把加速成长和产业化环节放到亳州,探索建立“研发孵化在沪苏浙、生产转化在亳州”的互惠互利合作模式。截至今年6月,我市20家企业与5家离岸孵化中心开展合作项目23个、合作经费达1567万元。
我市着力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统筹开展开发区与主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积极推进主城区和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亳州高新区坚持产业支撑与公共事业同步发展,已打造成现代产城一体新区。
“再过10天左右西瓜就可以批量上市了,现在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滴灌给西瓜最后一次施肥,这样能提高单个西瓜的重量、口感,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5月16日上午,李建军边查看西瓜长势,边指导工人施肥,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县里提出蔬菜对接长三角后,他种植大棚西瓜的信心更足了。
市政府于2020年底,分别与上海奉贤区、江苏连云港市、浙江衢州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市委组织部选派57名干部赴沪苏浙开发区、企业跟班学习。谯城区政府与浙江温州龙湾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多渠道开展合作。
我市在长三角区域的合作伙伴正日渐增多。日前,市人社局分别与上海市奉贤区、江苏省连云港市签订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人社工作合作框架协议》,意味着我市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再结新硕果。
7月8日上午,市第五人民医院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签订协作协议,正式建立院际医联体协作医院,这是我市积极响应区域协同发展,尽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精神卫生事业所采取的又一举措,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市精神卫生事业开启了新的征程。
6月25日,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协同发展论坛(亳州站)暨亳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企业签约仪式、皖北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联盟启动仪式在我市举行。活动中,20家来自长三角区域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我市进行了签约,意味着这些企业将正式入驻亳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紧接着,亳州、淮北、阜阳、淮南、宿州、蚌埠六市共同启动开幕球,宣布皖北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联盟正式成立。
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是我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先手棋”。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中,亳州高新区是我市“主战场”之一,其充分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为抓手,筑巢引凤、合作共建,盘活了产业转移集聚发展的资源,厘清了发展脉络。
土桥村村民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他们村所产的蔬菜,因土质好、无污染,很受当地人的欢迎,但村民种菜的积极性并不高。尽管他们成立了土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作物和蔬菜种植,但因销路不畅,管理落后,所种植的蔬菜效益不是很好,村民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但这一切在去年发生了改变。
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无需材料,长三角办理户口迁移不再两地跑,异地就医门诊费用可以直接结算……6月1日,皖事通APP“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完成全面升级,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正式上线了。
自2020年以来,全市异地就医门诊即时结算1969人次,总费用67.67万元,医保基金支出21.09万元;住院即时结算70252人次,发生医疗费用167924.98万元,基金支付118818.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