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旅游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旅游”,几个意思?在古时,“旅”本义是军队,也称“军旅”,因其经常出征,引申出“旅行”“旅居”等义;“游”表示“从容地行走”,如“游山玩水”“遨游天地间”,可以有目的,也可以没有目的。

古代文人有两大愿望: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读书是为了入仕,要读儒家经典,即“四书”与“五经”,杂书是读不得的,思想容易跑偏;行万里路却极为不易,那时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马匹,非官二代或富二代不得用也,寒门学子往往一袭布衣一囊书,徒步天下矣!

古代文人中,才华横溢又遍览山河,让我极佩服的有两位:一是李白,他今儿《望庐山瀑布》,明儿《独坐敬亭山》,后天又《春夜洛城闻笛》,才高歌“黄河之水天上来”,复低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刚刚“烟花三月下扬州”,却又“夜发清溪向三峡”,偶尔还《夜宿山寺》。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爱梦游,其《梦游天姥吟留别》,把梦做到了极致,文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语,表达了其放荡不羁的文人心声。

另一位是苏轼,人称东坡先生,宋词中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旅游似乎是被动的,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他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名,黄州、惠州、儋州”。在政治上,东坡是不顺的,然而正是这种不顺和颠沛流离,使他文思泉涌,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的绝世佳作,流传千古。尤喜其《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与豪迈!

现在旅游更加方便了,交通发达了,没有千里马也能轻松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比如可以乘飞机、坐高铁。有钱有闲的,可以自驾游,领略祖国的风景名胜,还可以跟随“舌尖上的中国”品尝各地特色小吃。不用风餐露宿,可能还会结识一些驴友,甚至收获一段美好的感情也未可知,着实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但旅游也是有境界的,有的人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有的人则做好旅游攻略,览历史文化、赏民俗风情、品美味小吃,身心俱澄澈;更有人会记录沿途见闻,留一抹心香,回味无穷。

古人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旅游时结伴而行,除了不至于寂寞,还可以相互照应,我有数次与朋友结伴出游的经历,体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心境,或漫步于林荫小道,或舒啸于丘阜之巅,或泛舟于碧波之上。一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令人回味无穷。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时光荏苒,日月如梭,青葱少年转眼苍颜白发。老夫聊发少年狂、实现心中小梦想,趁身体还行,约三五好友,踏遍青山、泛舟五湖,再写数篇小文,此乐何极,夫复何求!果能如愿,幸甚!幸甚!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