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清明雨上。
一场春雨,从大唐启程,风餐露宿,要寻一个归处,落地还俗,生万物。
日月如梭,东升西落。东瓶西镜,这一生,终归无处安放。
江山改了姓,时光改了嫁。这一走,再也收不住脚,抵不达,回不去。
他乡井边,借口水。年轻的母亲,老了;年老的母亲,没了……
堂屋空着,木门翕合,欲言又止。他们在等一个人,不是一首诗,抑或一个诗人。
雨上清明。
一个游子,从唐诗出发,跋山涉水,要找一个酒家,洒酒成诗,留春住。
细雨纷纷,穿针引线,织出烟火几重。泪拆两行,抹把脸,都是红尘旧梦。
乡音改了口,鬓丝改了色。这一行,就一直在路上,生活在别处。
异乡路边,问个道。年轻的牧童,老了。年老的牧童,没了……
喏!就在前边,路口向左转。杏花村。有的村有杏花,有的村没有,但都有杏花酒。
雨落成烟。烟雨里,每一个路人,都是一缕幽魂。
二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张继《闾门即事》
村口的大柳树,是村庄的闾门。
枝丫上住着鸟,一户一户,密密麻麻。枝丫下住着人,一家一家,挨挨挤挤。
鸟端着巢,坐在春风里,说摇曳的人事。人端着碗,坐在绿荫下,说荡漾的鸟事。
后来,所有的话语和目光都落于农事。村外,万顷春风,荞麦青青。
麦田中央,倒扣着一个个“碗”。新烟袅袅,那些老去的先人,仍续着烟火。
眼前,大柳树不见了,村庄豁着口,老得衔不住春风。
穿巷的风,吹走半截,留下半截。年轻的后生,却一个都没留。
一只鸟站在楼顶,缄默着,目光落在万顷荒田。午饭了,依然没有烟火。
靠墙根晒暖的老人,睡得正酣。梨花风起,白发袅袅,就像梦里溢出的炊烟。
三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郊行即事》
大道于野,清明于郊。
风清气明,缓缓展开经卷,《道德经》不问道,《南华经》不论南或北。
青草是一枚及物动词,踮着脚尖,隳突南北,不怕人。
人来,他凑上去,一起逐乱红。人走,他跟上去,一起穿柳巷。
人困乏了,倚着溪水,坐在是石上休憩。他也坐上去。于是,石头便绿了。
花朵是一枚不及物动词,掩着面,隔山隔水,不应人。
人来,她隐起身,隔叶偷偷望。人走,她侧起身,拈风轻轻笑。
人饥饿了,花下对酌,一杯一杯复一杯。她伴舞劝酒。于是,春风便红了。
不知不觉,路越走越远,远行越偏,越过了预设的路线;酒越饮越多,越喝越高,超过了标识的酒量。风清景明,芳草做伴,红袖添香,过就过了吧,只要还记得回家的路!
再回头。没有路,没有家,没有人。只有绿的草,行迈靡靡;红的花,中心摇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