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花又开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这是清朝诗人刘开描写亳州芍花的诗句。

记得小时候,家里门口外面就是一块芍花地,最期待每一季的芍药花开,尤其是在形成花苞的时候,上面会分泌出圆珠状的花蜜,那可是甜蜜的乐园。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跑到花地里,揪起一个个的小花苞,放在嘴里吮吸,纯天然无污染,真的好甜,每次吃完蜜,浑身弄得黏乎乎、脏兮兮,回家都会挨一顿吵,被骂贪吃鬼。但是,没有记性,下次还会再去。美食的诱惑,永远是无法抵挡的,不管是小孩子,还是大人。

芍药花的蜜与一般的花蜜不同,一般花蜜腺都是在花开时泌蜜,通过分泌蜜液吸引传粉昆虫采食,从而实现植物传粉作用;而芍药的蜜腺却相反,从植株现蕾到开花前都有泌蜜,而开花后却停止泌蜜,此时芍花的蜜露主要是芍药营养生长过剩的产物。为了让根部得到充足的营养,使白芍长得健壮,多几分收成,药农会在刚刚长出花蕾的时候就用镰刀割掉。但是小时候是真的不明白啊,为了不让小孩子吃花蜜,大人可真坏啊!

《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里记载的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男女相会,互赠芍药花以示爱意,比西方的情人节早了1000年。

唐元稹《红芍药》“艳艳锦不如,夭夭桃未可。晴霞畏欲散,晚日愁将堕。结植本为谁,赏心期在我。采之谅多思,幽赠何由果。”在这里,更是把芍花“情有所钟”的花语和“花神”“花相”的美誉表达得淋漓尽致。它是那么鲜艳,连锦缎都比不上它,就连鲜艳的桃花也望尘莫及;就像晴空下霞云一般让人担心它会飘散,就像傍晚的落日一样让人发愁它会堕落。种植它是为了谁呢,是我在期待它能让我赏心悦目;采集它时要它原谅我多情的思绪,暗地里赠给他人何必探求结果。

在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是展现了上巳节摇曳的风情与盛景。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上巳节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也着实令人唏嘘。

《红楼梦》里美丽的情景之一——史湘云醉眠芍药裀。“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这个片段,读来唇齿生香。落英缤纷,美人醉卧,香梦沉酣的湘云惹人爱、惹人笑。想来,在浓郁悲情色彩的《红楼梦》里,湘云“醉眠芍药裀”的意境着实难得,真的让人心生欢喜!“黛玉葬花”太悲;“宝钗扑蝶”太娇;独爱这“湘云醉眠芍药裀”的真性情。

芍药被称为“五月花神”,五月的亳州,不管是房前屋后,或者田间地头,还有成千上万亩种植基地的芍花,一夕之间,竞相开放,美不胜收。

花都开好了,不去看看吗?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