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名士相逢,白雪梅花一梦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有一次,王徽之离开都城建康打算外出游历,船行到南京清溪码头,听闻大将军、豫州刺史桓伊的船也停在此处,他听说过桓伊,桓伊擅长吹长笛,闻名江左。而作为琅琊王家一员的王徽之也精通音律,对乐曲颇有研究。于是,他差人去请桓伊说:“闻君擅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伊是东晋名将,曾经参加过淝水之战,娶的是谢家之女,身份高贵,精通乐理,是当代十分尊贵的人物。面对对面船上素未谋面的王徽之的无理要求,桓伊并未嗔怪,他携笛下船,来到王徽之的船上,自顾在凳子上坐了,调整气息连吹三曲,然后飘然下船而去。桓伊的笛声清越悠长,清冷异常。全程二人没有交流一句,桓伊登舟远去,王徽之因笛声美妙,拍手相送。

后来这个渡口便叫邀笛步渡口,这个渡口在民国期间被毁,二位风流名士的相逢处,永久消弭在时光中。

但曲子留下了。

桓伊渡口吹的这三曲即《梅花落》。

《梅花落》素雪凝玉树,暗香满琼枝,曲子节奏工整,曲调优美,此曲之后,桓伊大名传遍南北。

《晋书》上说他吹此曲:“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梅花落》在汉乐府中属横吹曲,汉乐府中横吹曲一共二十八首,传到魏晋还剩十八首,其中便有《梅花落》。

此曲在魏晋得到推崇,到了唐代,几乎家喻户晓。

《梅花落》对音乐、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此衍生出的文学、音乐作品无数。于是,有琴家将此曲移植为古琴曲,名为《梅花三调》。

到了明代,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深得朱元璋喜爱,他手握重兵,英勇善战,同时又通晓音律,痴迷古琴,留下古琴曲谱集《神奇秘谱》,其中收录《梅花三调》并改名《梅花三弄》。在朱权的整理和梳理下,移植为古琴曲的《梅花三弄》整曲音色干净,泛音宛如水晶,纯净透彻。跳音清脆,起落如珠,一粒一粒,那么明亮的颗粒感,跳跃在玉盘里,又清又冷又明快。三段泛音寒雪梅香,逶迤而来,先是幽幽淡淡,继而凛冽扑鼻,然而冷香惊艳,一层层推进,白雪梅花如画面,冷香才是灵魂。

意境幽深,曲子一起,似见天空地远,一树梅花,漫天白雪,寒香沁骨。

从而成为中国十大名曲之一。

琴曲《梅花三弄》泛音逶迤,勾挑清亮,宛如静夜里下了雪,没有月亮,但是雪地清亮,梅花和雪花纠缠在一起,飞舞,起落,寒极的夜,也有婉约的梅香。曲调是欢悦的,爽利的,无一丝缠绵之气。

雪花梅花同舞,极其清,又极其雅,极其冷冽,又极其温柔。

在《梅花三弄》中,花与雪,都被人格化了,在大自然中,梅花是美好、坚强的见证,而雪花代表了纯洁、高尚。

最开始笛曲的《梅花落》,多忧思之调。作曲者桓伊将军功退,并不是个人原因,而是被皇帝忌惮,皇帝忌惮的人,一是功高,二是才盛。他这个人清醒,看得明白。越清醒,越难解心中郁结,曲子是心的映射。

在笛曲中,在音乐体验中,桓伊将军洒脱不拘,大度潇洒为王徽之即兴吹一曲。但是魏晋名士,行为性格多是对内心的一种掩饰,音乐是疏解、倾诉,难免携带着个人情绪。

笛曲和琴曲不同,笛曲言心,曲调悠长,后来改编成古琴曲后,曲调更契合古琴沧古、澹远、无俗欲的特点。唐代之后的《梅花三弄》出现了崭新的曲调风貌,曲子也与时代气质吻合。后来到明清后,琴曲梅花又多表现凌霜傲雪的清高之气,琴人都爱以此表现士子情怀,高洁之意,有一种不入人间、不屑世俗的意蕴。

《梅花三弄》高妙在格调,但是美在意象。夜,雪,梅,痴缠而舞,暗香隐隐,冰冷清洁,这份意象美,多年后杜丽娘游园惊梦、林黛玉的葬花可比拟。

格调美,意象美,还有一层导向美,《梅花三弄》是积极快乐的曲子,人生一世,苦乐悲欢,名利欲望,流年易逝,唯欢喜最难得,它在教人随处欢喜。

苏东坡说: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

王徽之名士风流,率真放任,一生追求灵魂自由,桓伊大将风度,不拘小节,二人一场相遇,留下稀世名曲,恰如梅花遇雪,舞动千年,高贵如旧。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