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白芍产业观察:市场规范稳根基 个体经营显韧性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赴亳州”药都添新彩,白芍映乡情”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访亳州中药材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及小怀村药品初加工场所,深入了解当地白芍产业发展现状。从规范有序的交易市场到务实经营的从业者,再到标准化的初加工环节,亳州白芍产业展现出独特的发展生态。

在亳州中药材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白芍作为当地特色种植品种,销量常年稳定,主要供应中药饮片厂。市场监管部门执行每日巡查制度,重点检查药品品质与销售规范性,为产业健康发展筑牢防线。据观察,市场价格波动属正常现象,高价时段多因需求激增引发。值得注意的是,场内经营者对市场前景普遍乐观,不因宏观价格波动过度担忧。

深入了解发现,白芍个体经营者群体呈现鲜明特点。尽管中医药行业整体面临增速放缓挑战,但这些个体户的零售业务保持稳定运营,经营规模与收益长期在基准线小幅波动,展现出较强的抗周期能力。从经营者心态来看,他们满足于现有收入对基本生活的保障,对行业宏观趋势关注度有限,缺乏突破现有模式的主动意愿,同时作为终端销售者,不具备中药熬制等专业技能。

这种”安于现状”的状态,实则是基层从业者的生存智慧。他们对自身经营现状认知清晰,专注于药材销售主业,以稳定收入保障生活,将精力集中在实际经营而非宏观焦虑上。这种务实态度既保障了自身生计,也为基层中医药供应提供了稳定支撑。

产业链下游的初加工环节同样井然有序。在小怀村的药品仓库及初加工工厂,白芍经过干燥、切片等标准化初加工流程,为后续流通与深加工奠定基础。而白芍加工去皮环节,需具备相应生产资格与环保认证,体现产业规范化发展趋势。

从交易市场到加工环节,从经营者到监管体系,亳州白芍产业以规范为基、以稳定为要,在行业变革中保持着独特的发展韧性,为地方特色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朱显夫 魏熙/文图)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