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张庭英在刘龙阁的种植基地务工
亳州新闻网讯 当下,正是收获辣椒的季节,谯城区十八里镇侯桥村小刘庄村民刘龙阁的辣椒种植基地迎来了采摘期。在种植基地,十多位村民正在采摘辣椒,火红的辣椒被村民一个个摘下,填满了一只只塑料桶。
刘龙阁今年26岁,2016年退伍回乡后,他看到老家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较多,老年人仍然采用传统种植方法,收益低,而且很吃力。于是和家人商量不外出打工,在家种地。
他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机械现代化。在父亲刘计划的帮助下,家里陆续投资70多万元购置了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土地旋耕机、筛药机等农业机械,帮助周边村民收种农作物。2019年,利用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他又购置了一台植保无人机,用来喷洒农药,节省人力。几年来,在侯桥村党总支的帮助下,他从村民手中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辣椒30亩、白术30亩、优质玉米140亩。
刘龙阁种植的辣椒品种为“艳红”,口味特别辣,采摘期长达三个月。销往河南鹿邑、浙江、江苏,主要用来制作辣椒酱,产品很畅销。鲜辣椒每公斤价格5元左右,人工费每公斤1.6元,除去其他费用,一亩地纯收入达4000余元。谷雨前后,刘龙阁从河南鹿邑买来辣椒苗,一棵苗0.25元,一亩种1000棵左右。辣椒怕旱,他采用了滴灌技术,一亩地投入200元左右铺设管道。
“我就住这附近,年纪大了,不能出门打工,在这摘辣椒,一天能挣百十块,够补贴家用的。”在刘龙阁的辣椒种植基地内,在这里务工的村民张庭英一边摘辣椒一边笑着说。目前,在刘龙阁的种植基地内务工的村民就有100余名。
“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较多,家里剩下的都是老年人了,种地干不动了,把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是一种发展趋势。”侯桥村党总支书记李庆说,村里成立了乡村振兴公司,为村民和种田大户、企业搞好土地流转服务。目前,该村已流转土地3000多亩。老年人在种植基地做“小时工”,能挣到一份工资。
近年来,谯城区十八里镇开展“双培双带”,发挥农综站和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加大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把年轻党员、退伍军人培养成带动一方致富的“种田能手”。同时,加强服务和指导,精准帮扶,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的“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