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衣服为什么不能乱穿?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现代的人们的生活中,吃饭穿衣是件很随意的事情,只要你钱袋子足够鼓,胆儿足够肥,就是你穿上龙袍,坐上八抬大轿,只要不是伤风败俗,也是不会被限制的。但在古代,吃饭穿衣弄不好就可能是件要掉脑袋的事情。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人分三六九等,衣服也是分高低贵贱的,不能随心所欲地穿着,得依照自己的社会地位量体裁衣,穿符合自己身份的衣服。这在当时不仅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也是封建礼仪制度的要求,社会各个阶层不可逾越。如若不然,则很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

按照这样等级制度的要求,古代的服饰大致可有这样的几种分类。

材质标贵贱

在古代,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穿绫罗绸缎的,通常只有皇室宗亲、达官显贵才能够穿金帛。没身份没地位的黎民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因而,古代的平民百姓又称为“布衣”,与布衣相应的还有个词“荆钗”,合起来就是“布衣荆钗”,那意思是身上穿着粗布的衣裳,荆条绾着散乱的头发。简单一个成语,让古时一个平民百姓的形象跃然纸上。

颜色明地位

上古时期,人们以黑白为主色,黄色为贵色,后来黄渐渐成了皇家的专用色,而红色是大家公认的吉祥色。它们在服饰文化上,也有所体现,如我们读古代的书籍,常常会读到“白衣”、“乌衣”的描写,它们都是身份地位较低的人所穿着的服饰。白衣指的是没有官职的平民,也指还没有考上功名的读书人。而“乌衣”通常指的是地位较低的胥吏所穿的黑服。而“朱绂”“紫绂”之类,则指的都是地位较高的人。晚唐诗人韦庄就有诗云:“朱绂皆大夫,紫绂皆将军。”另外,在官场中,通常穿青绿官服的,多为六品以下的官员,着紫红官服的,大都为五品以上官员。正如宋人汪洙所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纹饰划等级

这种等级划分标准,通常适用于官场。这是因为纹饰划分等级的主要体现在官员所穿的服饰上。据史料记载,从黄帝那开始,天子所穿之服,被称为龙袍。开始的龙袍很简单,没有那么多繁复的装饰,后来慢慢发展成上面绣有日、月、星、辰、山、龙、雉等图纹,取其九五至尊,庄重威严、光明贤德之意。诸侯之位,所着服饰纹饰只能是龙以下的,文官飞禽武官走兽。而普通的士族则只能用水草、火等两种司空见惯的图案。

衣服长短显身份。

我们读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里面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咸亨酒店里的店小二和附近的村民都是短衣打扮的,可见穿长衫的人有一定的地位。故事中的孔乙己是个落魄的秀才,怎么说也算是一个读书人。本该跟村里其他有头脸的人一样坐着喝酒的,只是他已穷困潦倒到只剩下一身可以说明身份的破长衫了。古人,长衫是不能随便穿着的,得有一定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才行,店里的伙计,做粗活的下人等,是只能穿短衫的。

人有尊卑,衣有贵贱。这也难怪当时人人有双势利眼,以貌取人了。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