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就业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暖民心行动档案

行动名称:就业促进

行动内容:织密就业帮扶“一张网”,为劳动者和用工企业提供更多暖心服务,助力“六一战略”实施,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行动目标:一是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业、充分就业;二是促进人力资源精准匹配。

完成情况:已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截至11月底,开发就业见习岗位5900个,完成率181%;开发短期就业见习岗位2486个,完成率124%;开发临时性专项岗位1990个,完成率124%;开发公益性岗位2716个,完成率123%;新增技能人才27397人,完成率183%。


市人社局工作人员正在向求职者介绍招聘详情(资料图片)

在全市职业技能大赛上,参赛者正在展示中药炮制技艺(资料图片)

2022年的日历即将翻过,如今,我市就业促进暖民心行动已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这一年,万千群众通过这项暖民心行动端起了就业饭碗,很多人还在“家门口”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实现了“稳稳的幸福”。

求职者家门口就业

就业促进暖民心行动好不好?群众的口碑是最生动的评语。

“我现在工作稳定,在这个销售公司,一个月工资好几千元呢!”日前,市民陈龙高兴地说道。

一个月前,家住谯城区薛阁街道幸福社区的陈龙还在为找工作发愁。通过社区走访宣传,他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陈龙通过“社区快聘”小程序发布了求职信息,很快就有多家企业与陈龙对接,没过多久陈龙就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发布个人信息后,招聘平台自动给我匹配了好几个企业,投过简历后没多长时间,我就接到了企业的电话。”

薛阁街道幸福社区工作人员侯保福说:“平时,我们到辖区各个街道、小区、楼栋单元张贴宣传单,通过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向居民介绍”三公里“就业圈。看到辖区居民能快速在家门口就业,真心为他们高兴,自己也有很大的成就感。”

据了解,谯城区正着力打造“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品牌,已搭建起完善的基层网格体系,覆盖了40个城市社区、257个小区。“目前各社区都建立了‘三公里’就业圈专项服务台,同时配备了两名工作人员落实AB岗。” 谯城区人社局副局长孙小冉介绍。

“我和同事杨莉一起负责这项工作,我是A岗,她是B岗,随时接待前来咨询就业的群众。”谯城区薛阁街道薛阁社区工作人员胡春艳告诉记者,为了方便群众了解“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台摆放了各类就业政策纸质材料,线上平台发布了就业相关政策、用工和求职信息,力争通过多种形式织密就业帮扶一张网。

除了谯城区以外,目前,各县区也都在积极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

庄周街道万湖社区是蒙城县“三公里”就业圈三个试点社区之一,该社区干部对辖区内企业用工数量、居民的求职需求进行全面摸排、登记、造册,并对信息进行实时更新,方便社区居民有针对性地进行求职。社区居民李敬杰通过平台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物业经理的工作,现在日子过得非常舒心。蒙城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高洁说,让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这是“三公里”就业圈的目标,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

涡阳县星园街道五里湾社区是涡阳县“三公里”就业圈三个试点社区之一,根据辖区面积广、人口基数大、企业商户用工需求多等特点,社区干部对辖区内企业用工数量、居民的求职需求等进行了全面摸排、登记、造册,并对信息进行实时更新,方便社区居民有针对性地进行求职。社区居民马洪超通过平台找到了工厂工人的工作,一个月能拿到四五千块。“有了稳定的工作,心就踏实了。”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今年以来,全市各县区精心搭建“三公里”就业圈建设,着力解决社区三公里内群众就业不充分、劳动用工信息不对称、岗位匹配不精准等问题,全力助推社区居民就近就业、充分就业,群众是最大的受益者。显然,这项工作,社区发挥了主阵地作用。

就业服务深入推进

在推进就业促进暖民心行动中,抓充分就业社区建设、促进群众“家门口”就业是我市就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特色做法之一。

通过“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我市积极引进第三方机构运营“三公里”就业圈,促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把就业工作做到社区,就业帮扶做到社区,就业评价做到社区。我市确定65个城市社区开展今年“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每周对各县区开展情况进行调度,目前市就业促进专班正在深入社区开展抽查督导,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截至11月底,“三公里”就业圈信息平台入驻企业8371家、发布岗位38581个、登记注册81226人。

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延伸基层就业服务半径是我市的一大亮点。

我市在各村(社区)设立“一台一表一专栏”(就业服务台、岗位推荐登记表、企业招工宣传栏),每月集中更新不少于1000个重点企业招聘岗位。社区干部实行网格化包保,点对点向辖区内有就业意愿的群众宣传推介。目前已发布15期,涉及招聘企业243家,职位15756个。同时,我市还建设了“外出务工登记”数据库,动态掌握务工人员的学习经历、技能水平等信息,收集数据99.2万条,并出台激励措施,开展“双联活动”,推动镇村干部、企业双向联系外出务工人员。

此外,我市还注重抓求职用工平台建设,努力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对接。

今年以来,我市多形式开展“2+N”招聘活动,在各乡镇开展“招聘进镇村”活动,在高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在广场开展“就业夜市”活动,在万达商场设置“就业长廊”。截至11月底,已累计开展招聘会934场,参与企业2.5万家次,提供岗位59.37万个,达成就业意向5.36万人。为了拓宽线上招聘渠道,我市积极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线上直播双选会等活动,县(区)政府、市县(区)人社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上阵参与直播带岗活动,点击量达500万次。

为了抓稳岗拓岗技能提升,全力帮扶就业重点群体,我市深入推进“53353”拓岗计划(“533”主要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即5万个就业见习、3万个短期就业见习、3万个政策性岗位;“53”主要是针对困难群体,即5万个公益性岗位、3万个临时性专项岗位),全市共开发岗位13092个,各项岗位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数,累计发放补贴4148万元。同时向参加省公务员考试的1.3万名考生发送暖心短信,吸引各类人才留亳返亳就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培训的通知》,持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目前已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53万人。

就业优先再启新程

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今年以来,我市以“三公里”就业圈建设为支点,把就业促进行动纳入暖民心行动首位推进,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大就业格局。截至11月底,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6.88万人,完成任务的215%。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个别社区宣传发动还不够、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开展不均衡等等。”市人社局局长陈长安表示,就业促进行动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为了避免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的局面,我市已经制订了清晰的任务图,人社部门将充分发挥牵头指导的作用,通过建立常态化机制,不断增强促进就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补足促进就业的后劲,把更多就业政策精准送给群众,把更多就业岗位源源不断地推送到求职者手中,让更多群众实现“三公里”充分就业。

“三公里”就业圈试点工作以社区三公里范围内的劳动者、小微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创新“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线上线下联动”的公共就业服务模式,线上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线下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就业服务,通过线上线下服务联动,达到“三公里”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就业工作的新目标。根据《亳州市就业促进行动方案》,我市将从2022年开始“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计划到2025年全市70%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征程上,全市上下将坚持以一体化服务平台为依托、标准化社区服务网点为网底、专业化干事队伍为关键,构建社区全域覆盖、服务功能完善、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新服务模式。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以市场化需求为主导、以兜底性安置为补充,兼顾重点就业群体,促进结构上的供需匹配,进一步提升“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的能级,找准群众关心的政策焦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让符合条件的群众能及时了解政策、享受到政策,以就业促进行动为有力抓手,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