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建安元年,曹操给汉献帝刘协上了一道奏疏,详细介绍了家乡九酝春酒的做法、功效、酒品、口感。奏疏中还提到了此酒的创始人郭芝,颇有知识产权意识。可以说是一篇完整而详细的酿酒制作说明书。
曹操的《上九酝酒法奏》说:“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法用曲30斤,流水5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便酿法饮。曰譬诸虫,虽久多完,三日一酿,满九斛米止,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渍亦可饮,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酝,差甘易饮,不病,今谨上献。”可以说这是中国酒作为皇室贡品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封信大概意思是:我家乡原来的县令郭芝,会制作九酝春酒。制作的方法是取酒曲30斤,活水500斤,腊月二日,把酒曲浸泡在水中。来年正月解冻后,加上优质稻米酿造,过滤除去酒糟,便可饮用,据说可以防病除虫。这种酒时间长了,仍能保持原样。酿造过程中,三天增加一次米,直到加满9斛米为止。我使用这种方法酿酒,口感往往很美味,酒上面漂浮的酒糟也可饮用。假如九次酿造,酒苦难饮,就增加10次酿造,酒微甜,不再难喝。
300年后,中国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完整地引用了曹操这一奏疏。几百年的实践,证明了曹操所说的酿酒方法是科学可行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酒,最早用来祭祀,后用于药。到了两汉时期,酒已经不再成为统治阶级的专享,酒的神秘和特权化开始去魅,各阶层都可享有饮用。《汉书·食货志》记载,“酒者天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礼之会,非酒不行。”当此时,饮酒之风盛行,并逐渐形成习俗。我们至今仍能在汉代的画像砖上,看到许多酒事图。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大量酒器,有青铜壶、漆耳杯、漆壶等。出土的《海昏侯国除诏书》中记载:“贺常与诸妻子饮酒”即是印证。《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而令文君当垆。说明酒肆、作坊在都市和乡村分布广泛。
曹操的《董卓歌》“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郑玄字康成,东汉著名经学家,行酒之时,倒地而死。喝酒竟喝死了人,看来,古亦有之。据考证,这是古籍中第一次喝酒喝死人的记录。
西汉中期,统治者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对酒进行专卖。但是酿酒会耗费大量的粮食,每逢灾年,都会禁酒。东汉后期,由于连年征战及瘟疫的影响,曹操曾下令禁酒。
在汉代,酒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饮酒之风弥漫于整个社会,并形成了一系列的酒文化。比如,讲究座次,讲究酒桌上的饮酒礼仪,有时候在酒桌上还要以舞蹈助兴。贵族和富人的宴席上,除舞女表演歌舞外,宾主双双还可以即兴歌舞。考古印证了汉代酒文化的新潮,亳州元宝坑1号墓出土的汉字砖中,发现有“沽酒”“沽酒各半各”文字记载,董园村1号墓062号字砖刻写“祭酒”。其中,“沽酒各半各”令人费解。考古专家李灿先生认为,“各”是一种盛酒的容器,而另一派观点是指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喝酒的钱,两人均分,各付一半。目前,亳州博物馆的讲解员,在讲解东汉字砖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解说方法。让游客听后,感觉汉人颇为新潮,那时候就发明了世界上领先的AA制。
东汉末年,因连年的瘟疫和频繁的战争,造成了粮食短缺。公元207年,爱酒的曹操,不得不向汉献帝上表禁酒。以“融四岁,能让梨”闻名天下的孔融,反对禁酒。《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曹操与孔融,“频书争之”,就是两人互相写信,展开讨论。孔融写下了《与曹丞相论酒禁书》,曹操回了一封信解释为何禁酒。孔融又回信加以反驳,一点面子也没留。由于孔融态度强硬,加上他是一个举国有影响的人物,曹操最后“以微法赦免融官”,从而结束了这场历史上很有名的饮酒禁酒大辩论。
免官之后,赋闲在家的孔融依然过着“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的名流生活。爱才惜才的曹操,也就睁只眼闭只眼随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