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利辛县的抗战历史,路集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早在抗日战争初期,革命的种子就在此萌芽。
90多年前,路集的一群热血青年面对外敌入侵,不忍山河破碎、百姓蒙难,毅然挺身而出,以青春和热血书写不屈的抗争篇章。
1941年2月10日,日军攻占利辛县王人集,烧杀抢掠,给当地群众带来极大灾难。
据党史资料记载,1934年夏,共产党员傅焕之(傅子卿)到路集高小毕业生补习班任教,一方面讲授文化课,一方面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当地学生唐肇华、祝复华、丁明、祝聚民、祝兆民、祝亚东等参加了学习。
1936年,傅焕之因斗争需要离开路集,这些学生就到张村铺任景松处学习。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们深感国难当头,决心报效祖国。在任景松的介绍下,前往涡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游击队随营学校,自此踏上革命征程。
1939年,唐肇华等青年返回家乡,在路集、江集、张村铺一带开展抗日对敌斗争。他们以教书为掩护,动员群众共同抗日,介绍进步青年投身革命,同时设法惩治地方兵痞流氓,伸张正义,激发群众的革命斗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路集进步青年积极开展的抗日活动,在当地群众中造成很大的影响,使一批人走上了抗日道路。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时局骤变。与此同时,数千日伪军兵分多路,对涡北解放区展开残酷“扫荡”。地处国统区的路集一带,一时黑云压城,形势危殆。
1月29日,500余名日军在20余辆坦克、60余辆汽车的掩护下,悍然进犯距路集仅15里的张村铺。日军烧杀抢掠,并在此安营扎寨,设立据点。
值此危急关头,皖北特委书记赵文甫奉上级指示,趁夜率县自卫一大队部分战士,秘密潜入路集,开展革命工作。不久,祝聚民、唐肇华、祝复华、丁明、祝兆民等十余名路集青年纷纷向赵文甫报到。
赵文甫敏锐地洞察到日寇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遂因势利导,制定“以敌制敌”之妙策。他将战士们分为三个战斗小组,命人筹备枪支弹药、纸笔等物资,以国民党政府之名,连夜赶制抗日标语,静待战机。
1941年农历正月十四夜里,赵文甫率队向张村铺进发。抵达后,战士们依计行事,从东南北方向对准日寇的哨兵,待看到日军岗哨来回巡逻时,他们迅速张贴标语,旋即举枪射击,同时高呼:“我们是国民党涡阳县大队,今日取尔等日寇狗命!”日军遭此突袭,顿时乱作一团,慌忙还击,枪炮声响彻夜空。
赵文甫见目的已经达到,即刻指挥队伍有序撤退。撤退途中,战士们在通往国民党县、乡政府的公路两旁张贴标语,随后绕道返回路集。日军恐遭埋伏,只在据点内胡乱射击,未敢追击。
次日,日军出动20辆装甲车、8辆坦克发起进攻,仅留一个卫队驻守张村铺。
与此同时,赵文甫率领的战斗小分队与新四军四师主力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所部会合。夜幕降临,联军向张村铺日军驻地发起总攻。
战斗异常惨烈,枪炮声、喊杀声震天动地,战场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这场激战持续两天两夜,歼灭日军140余人、伪军200余人,一举端掉日军在张村铺的四个据点,炸毁汽车数辆,摧毁一个弹药库,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并夺回被日军劫掠的群众财物。随后,抗日队伍迅速撤回路集。
日军返回张村铺后,面对惨重伤亡,误以为中了新四军主力的调虎离山之计,因摸不清我军作战意图,于次日撤出张村铺,退守亳县。
此次夜袭张村铺之战,新四军以极小代价重创日军,粉碎了国民党在路集一带的统治,极大地振奋了民心士气,激励无数热血青年踊跃投身革命洪流,在皖北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壮丽篇章。(记者 魏军 通讯员 张晓玉 任开锋)
●忆往昔 看今朝
树起一座丰碑 薪火代代相传
8月28日,记者来到利辛县纪王场乡路集社区,探寻这片红色土地的革命印记,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在路集社区复兴路与向阳街交叉口附近,矗立着一座高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这里便是路集社区最具代表性的红色印记——利辛县烈士陵园。
学生祭拜革命先烈。
利辛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84年,原为路集烈士纪念碑,主要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役中牺牲的路集烈士。2003年,利辛县人民政府出资重修扩建,并命名为利辛县烈士陵园。
利辛县烈士陵园现由革命烈士纪念碑、悼念广场、英名墙、烈士墓群和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五部分组成,整个陵园气势恢宏,古朴庄重,松柏掩翠。目前,陵园共安葬着667位革命烈士,烈士英名墙上刻有352位烈士英名。
陵园东南侧建有“利辛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面积约340平方米,分为两个展厅。第一展厅分为“星火燎原”“抗日烽火”“迎接曙光”和“新的征程”四个部分,展出的是利辛县在各个时期的革命历史资料、重要历史事件、战斗经过和部分烈士的英勇事迹。第二展厅展出的是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
利辛县烈士陵园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第四届、第五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亳州市市级烈士纪念设施,利辛县党员教育基地、利辛县国防教育基地等,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的作用。
“近年来,利辛县烈士陵园共接待党政机关、青少年学生500余批次,受教育人员50000余人。”纪王场乡便民和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负责人任开锋说。
作为利辛县革命的重要发源地,路集社区的红色基因十分深厚,红色精神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
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路集先烈祝聚民,路集社区在烈士陵园外侧建设了聚民广场,该广场占地面积4200余平方米,用以展示战斗故事、英雄事迹等。同时,路集社区成立了由本地群众自愿组成的红色文化文艺表演队,每周定期在红色文化广场教唱红歌,排练红色舞蹈,向广大村民传递红色精神。
“路集有很多先辈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我们永远不能忘了他们。”路集社区村民祝军委说,作为这些先烈的后人,路集村民都感到无上的光荣,对军人的尊重刻在了骨子里,许多年轻人踊跃参军报国。
如今,走在路集社区的大街上,一派宁静与祥和的气息,道路宽阔,环境整洁,人们安居乐业,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在这里代代传颂。(记者 魏军 通讯员 张晓玉 任开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