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村里做法律“明白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扎根乡土,以青春赴使命;砥砺前行,以实干践初心。2023年9月底,根据组织安排,我来到了谯城区魏岗镇谭营村,作为选调生投身基层,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兵”。如今,两年驻村“旅程”已过半。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从“法律人”到“新农人”、从“外来客”到“自家人”、从“门外汉”到“守护者”,这一路的“蹲苗”历练,使我深入扎根于群众,逐渐成长为村民口口相传的法律“明白人”。

在田间地头开展普法宣传。

从“法律人”到“新农人”:在田间地头上完善自我

作为一名法律专业出身的选调生,刚到村里时,带着“法律人”的自豪感,我满怀信心,认为只要把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到位,村里的纠纷和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然而,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实践证明,基层治理比我想象中复杂得多。面对村民关于土地纠纷、邻里矛盾、婚姻家庭等纷繁复杂的问题,我发现,理论上的法条并不能直接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情感纽带的纠纷,常常需要更为细致地沟通和调解。

于是,在村书记的建议下,我走出了办公室,穿上了“红马甲”,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坐上了农家“木板凳”,打开了群众“话匣子”,与村干部一起开展“暖心走访”活动。面对村民的法律诉求,我经常与村民们拉家常,把“法言法语”转化成“乡音土话”,教给村民们一些简单实用的法律常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起拉呱,畅聊法律问题。面对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我不再拘泥于专业束缚,而是把“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作为基层工作的“法宝”,运用实际案例,结合村民的切身利益去沟通,积极调解群众矛盾,推动邻里之间少一分怨气,多一些和气。渐渐地,通过一场场家长里短的“板凳会”、一次次以心交心的拉家常,我不仅加深了对村情的了解,也逐渐理解了基层工作“接地气”的意义——真正的乡村治理要结合村情、尊重民意,用群众的话来解决他们的事,切实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以法服人。

从“外来客”到“自家人”:在点滴关怀中收获信任

选调生作为党员干部中的生力军,只有用“心”驻村,用“行”助村,才能走进村民的心坎里,真正成为村里的一部分。在村书记的鼓励下,我第一次带头组织了村里的“送法下乡”活动,和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定期普法宣传,倾听村民的烦心事、心里话,那些微小的问候和关切,点滴汇聚成了村民心中的信任。特别是在村里开展的“法律大课堂”讲座中,我一改往日“背书式”的讲解,而是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结合身边的典型案例,将法律知识“送到家、送到心”,慢慢地,村民们感觉“法律就在身边”。记得一次走访中,村民李奶奶拉着我的手说:“现在我们村不怕说理儿了,都是自家人,有事就找你!”那一刻,我心头一暖,第一次感到“我是谁”的答案如此清晰:我不是来“镀金”的,而是服务群众的共产党员!

从“门外汉”到“守护者”:在责任担当中锤炼初心

基层一线的磨炼,让我深切体会到,驻村选调生不仅仅是政策法规的传播者,更是为民服务的基层守护者。刚开始驻村时,我总是等领导交代任务,处理好分内事务就准时下班。直到有一次,我看到村书记连续加班到深夜,为了协调一户因土地被征用而产生的补偿问题,连续走访了多户群众,调解过程中不辞辛劳,最终获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他对我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法律是工具,服务才是初心。” 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作为一名驻村选调生,我的责任不仅是运用法律知识,还要用行动去服务群众。

从那之后,我深感作为驻村选调生的责任与担当,逐渐养成了主动作为的习惯。有一次,村里一位老党员找到我,求助解决其孙子在外务工的劳务纠纷问题,我一边安抚他,一边联系相关部门,了解具体维权流程,帮助他完成证据材料的准备,还时刻关注后续进展,直到顺利解决了问题。渐渐地,村民遇到法律问题,都会主动来找我,我也体会到基层服务的价值。正是这种贴心的帮助,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基层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法律适用”,而是需要用心、用情去帮助群众解决的“急难愁盼”。

驻村的这一年多来,我完成了从校园到基层,从学生到干部的转变,基层一线的磨炼,让我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基层法律“明白人”。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以实干之态,在基层沃土中踏出坚定而激昂的步伐!作者系谯城区魏岗镇谭营村党委委员)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