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脉枕:一脉承千年 方寸载仁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医诊疗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切”指的是摸脉象,切脉又称诊脉、号脉,是医者用手指按患者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而脉枕,则是切脉时托垫在患者腕下的一种工具。

长期占据主流位置的陶瓷脉枕。

张仲景把脉治“穷病”

脉枕见证了中国传统医术的辉煌,就像活化石一样,将悬壶济世的精神代代相传,造福于人类。关于脉枕,还有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相传,汉代“医圣”张仲景便已开始使用脉枕进行诊脉。一次,张仲景到洛阳行医,衣衫褴褛的李生请他看病。张仲景放好脉枕,为李生把脉后,却说:“你并没有生病。”

李生立刻辩解道,他得了“穷病”,特来诊治。原来,李生是孤儿,生活极其艰苦。张仲景听完感叹万分,沉思良久,写下“药方”:白茅根,洗净晒干。李生一心想要摆脱贫穷,十分相信此方。他将村子附近的白茅根全都挖了出来,然后囤积在一起。

那年冬天与来年开春之际,洛阳一带没下一滴雨,瘟疫蔓延。白茅根成了奇缺的药材,李生也因此大赚了一笔。之后他用这笔钱买来粮食,发给穷苦乡亲。乡亲们为感激李生,便合力帮他建了一座房屋。从此,他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A1A31A5B7405365F1B2CA6AE69D2740D

绣有“仁术不分贞与贱”字样的圆形布脉枕。

巧用榫卯制作“活脉枕”

市药业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医药文化收藏家韩志军收藏了许多不同年代的脉枕。据他介绍,从古至今,脉枕材质各异,包括陶瓷、金属、玉石、竹编、木制、皮质等,其中瓷脉枕在数量上占据显著优势。究其原因,一是瓷脉枕有良好的散热效果,二是其中空且透气,医生在诊脉时能更敏锐地感知到脉象的细微振动。

韩志军展示了一只白色的带有素雅花卉图案的箱型脉枕。这只长方形脉枕,中间略细,弧度自然,造型别致。脉枕的底部有两个小孔,韩志军表示,这是烧制时为防止爆裂而设的排气孔,据他介绍,从唐代开始,全国各地的不少名窑都有烧制脉枕的记录。

一只小巧的圆形布质脉枕上,绣有文字 “仁术不分贞与贱”,字体清雅隽秀,疏密自然。而一个长方形的红色皮质脉枕上,则印有“妙手回春”四字。

“这件木制脉枕名叫‘瞎掰’,它的制作工艺很特殊,除了边缘有均匀的包浆,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被划伤外,它最精妙的地方就在于脉枕的整体采用了传统木匠工艺中的榫卯结构,可以根据患者身高的不同,调整脉枕的高度,以达到最佳的就诊效果。”韩志军表示,这是一件传统木匠工艺与传统中医的完美结合品。

跳动千年的文化根脉

韩志军表示,脉枕的造型千变万化,包括长方形、腰形、几案形以及生动逼真的人形和兽形,如虎枕、马枕、羊枕等。这些脉枕不仅实用,更在实用性之外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精神享受的追求。此外,脉枕的四面还常常装饰着丰富的图案,如花鸟、山水、人物故事以及诗文警句等,这些都深深表达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洪流中,脉枕早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与地位,只有在少数的中医药馆中才能见到。作为传统中医文化的根脉,脉枕见证了中国传统医术的辉煌,就像活化石一样,将古代医者悬壶济世的精神传递下来,造福于人类。(路振杰 王序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