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联络站:在隐秘前哨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市区青云街青云小学对面,曾有一处名为“转家大院”的地方,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它成了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联络站。一批革命者于此奔走呼号,以多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这段历史,至今仍被传颂。8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联络站在哪里,都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进行了走访。

彭雪枫(右)和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县联络站站长任泊生。

据史料记载,1939年元旦,在占领鹿邑县城后,日军显示出再次进占亳城的迹象。因此,元旦刚过,彭雪枫就按计划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涡北地区,开展武装抗日斗争。1月3日,彭雪枫令滕海清、谭友林率第二团进驻亳县,当地人民深受鼓舞,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为了开展对亳县国民党地方政府的统战工作,新四军游击支队计划组建驻亳县联络站,安排联络科长任泊生担任站长。亳县联络站的组建并非一帆风顺,还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任泊生之子任小喜向记者提供的一段其父的回忆文字,讲述了详细过程。“我们3日动身赴亳,途中跟土顽打了个遭遇战,敌人溃逃,我们负伤两人(孟排长手被打断,饲养员脚上挂了彩)。我们把伤员抬到亳县城,会见了国民党县长熊公烈。我与他协商了联合抗日、保卫亳州、建立联络站、安排伤员和解决给养等问题后,他让我们住在南门里路东一座房子里。里面空荡荡的,地上铺了点碎草,算是床铺,我们的伤员也睡在上面。由于医疗条件差,饲养员的伤口因感染得了破伤风,不幸光荣牺牲。孟排长被迫截了肢,经多方救治,算保住了性命……联络站当时只有我一个联络科长,加上炊事员、警卫员和卫生员共4人。”

记者在青云小学对面的一个小院子里,找到了一位叫转可群的老人。86岁的转可群虽然有些耳背,思路却依然清晰。据他介绍,当时的“转家大院”由三个大院子和一座后花园四部分组成,一共有好几十间房屋,原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所在地,就是建在“转家大院”的后花园上。

任泊生到亳县建立联络站后,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并向国民党军政官员和上层人士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联络站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深化与安徽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指挥官余亚农建立的联络,开展对其的统战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余亚农是第五路皖北人民抗日自卫军指挥官,自卫军兵源主要是各地农民抗敌协会的会员及一些中小学师生,也有国民党的退伍军官和掉队士兵。彭雪枫部来到涡北后,很快与自卫军建立了亲密关系。彭雪枫、张爱萍、张震、岳夏(又名罗若遐)等来到亳县城与余亚农会晤,商谈抗战事宜,并在县城北的汤陵公园与之合影留念。余亚农同新四军的关系密切,引起桂系军阀的猜忌与不安,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先后派陆廷选游击支队、赖刚师来亳驻防,改编余亚农的部队,并限制新四军的发展。任泊生从中做了大量工作,最终把余亚农的队伍从投降日伪的边缘争取过来,并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

联络站还经常为游击支队购买药物、治疗伤员,当时的游击支队后方医院设在涡阳城西南三里黄村,时任院长左奇在其回忆录里,多次提到她托任泊生购买盘尼西林、奎宁、“914”注射液等珍稀药物,以及送伤员来亳县医治的故事。

在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县联络站里,革命者们一直为抗日救亡运动奋斗着,直至1939年4月日军进攻亳城。4月26日,亳城沦陷,任泊生等被迫转移。任泊生在回忆录里记载了离开时的情况:“我们走到鹿邑时,鹿邑也沦陷了,我们就往南去。走不多远,碰到张爱萍同志……爱萍同志跟我们说,‘彭司令派人到处找你们,认为你们牺牲了,谁知你们还活着。’后来我们到彭司令那里汇报了亳城沦陷的情况,在那里休息了几天,又接受了新的任务,再没有回来,新四军游击支队的亳州第一个联络站到此结束。”    (记者 路振杰)

●忆往昔 看今朝

昔日红色前哨 今住幸福人家

对于新四军游击支队联络站曾在此驻扎这件事,转可群表示,那年自己刚出生,并没有任何记忆,只是长大后其父亲向他提起过,说家里曾经住过几个陌生人,向他们家宣传过抗日理念等等,至于这几个人是谁,叫什么名字,就无从得知了。转可群猜测,这应该是任泊生他们工作的保密性决定的。“我们家曾经为抗日战争出过一点力,做过一份贡献,是世世代代的光荣。后来刘邓大军解放亳州,也曾经有战士住到我们家里。”转可群说。

沈建勋老人在曾经的“转家大院”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如今,曾经的转家大院所在地,已经被各式现代民居所取代,在转可群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深藏在小巷子里的仅有的一处土改时期易主的转家老屋,这座面南的老屋一共三间,山墙上的青砖刻有图案,屋檐下的木梁也雕有花纹,尽管破旧,但依稀保留着一些古风。

居住在主屋的是一位叫沈建勋的86岁老人,门上挂着的《光荣之家》的牌匾分外显眼。了解后得知,老人是一位1960年参军的炮兵,曾在南京军区服役,当他得知自己居住的房子,有可能是曾经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联络站时,十分高兴,“我是一个老军人,太理解我们抗战时期的不容易了。现在,我们国家军力强大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我最近天天都等着看9月3号的大阅兵呢”。

转家后花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成了亳州教师进修学校,学校现已搬迁,家属院里还住着几户人家。87岁的退休教师赵阿姨正在门前吃饭,门外的花盆里,粉紫色的长春花开得正旺。“我住在这里40多年了,小院虽然有点旧,但住着舒服。前几年政府又给我们院子里的砖地换成了水泥地,垒了花池,还安装了健身器材。”赵老师对现在的生活表示十分满意。

如今,联络站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但这些曾经的老屋,仿佛再次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不要忘记那些与敌人顽强斗争的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牢记并传承这种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革命精神。(记者 路振杰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