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经济”拓宽群众致富路

    亳州新闻网讯 炎炎夏日,在利辛县城北镇产业园江小鹤桃树种植园里,桃树下套种的一垄垄花生长势正旺,工人们忙着锄草、追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美丽田园图

  • 扶贫马铃薯 喜获大丰收

    分拣、装袋、装车、转运……近日,在蒙城县小涧镇齐山村,近300亩扶贫马铃薯喜获丰收,别小看这些其貌不扬的马铃薯,可没少给村民们增加收入。

  • 蒙城县篱笆镇樊寨村 小小制衣厂 脱贫好榜样

    袁翠勤所说的侯楼服装厂正是同村脱贫户侯效辉创办的

  • 蔬菜基地助增收

    2020年上半年,根据镇政府统一安排,新太平村通过创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方式发展蔬菜种植,引导已脱贫群众与合作社联合种植蔬菜或到基地务工增加收入,解决一部分脱贫群众的就业

  • 老物件镶进村牌 见证时代大发展

    在谯城区沙土镇薛庄村赵大庄的村口,竖着一块用砖头垒砌的村牌,“赵大庄”三个字写在三个大石磨上,而砖墙内还镶嵌着三个大石磙、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台大录音机,还有一台黑白电视机

  • 编筐扎扫帚 双手“编织”好日子

    单金礼告诉记者,过去,编织手工荆条筐只是他的一个爱好,每次编好成品就送给身边的亲友

  • 防小麦赤霉病 无人机显身手

    目前小麦已进入抽穗养花期,也是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的高发期,谯城区芦庙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小麦“一喷三防”,高效的飞防作业让在场的群众纷纷点赞。

  • 花开富民助增收

    新鲜资讯、权威播报!亳州新闻门户——亳州新闻网,亳州头条APP,为您服务!亳州新闻网讯 连日来,谯城区芦庙镇中药材牡丹绚丽绽放,与金色的油菜花争奇斗艳,绘制出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

  • “韭菜大王”致富不忘乡邻

    春光明媚,晴朗的天空下,谯城区颜集镇包河北岸,颜景思的百亩韭菜种植基地里,一畦畦韭菜鲜嫩碧绿,放眼望去整齐有序,一派生机盎然,10多名工人正在除草浇水。

  • 芍药牡丹花骨朵 “变废为宝”助增收

    谯城区十八里镇洪庄村村民马伟返乡创业,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并从村民手中收购牡丹、芍药的花苞,在网上销售,让花苞变废为宝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 “绿色长廊”增强幸福感

    杨庄村党总支书记马梅介绍,为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该村将庄头巷尾、道路两侧、庭前院后、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作为绿化重点,因地制宜,打造出各种各样的绿化景观

  • “抱团”养肉鸽 同奔致富路

    “这溶液可以用于器械消毒和环境消毒,用药期间根据不同的场合场所,配比不同……”4月8日上午,谯城区谯东镇畜牧兽医站站长张言彬来到余集村姜大由的肉鸽养殖基地,为姜大由送去最新的养殖政策以及基地所需的消毒液等物品

  • 宁舍一个亿 唯愿“万家乐”

    歌声飞扬、欢声笑语……4月18日下午,走进涡阳县城关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舞蹈室、合唱室、乐器室、剪纸室、书法室……各个训练室内都挤满了周边来体验文化活动的居民。

  • 农家书屋传递乡间书香文明

    每到周末,蒙城县立仓镇黎明村小学生张怡然都会到村里的农家书屋读书,享受快乐的阅读时光。

  • 农家书屋成乡村振兴“加油站”

    新鲜资讯、权威播报!亳州新闻门户——亳州新闻网,亳州头条APP,为您服务!

  • 残疾青年养猪致富

    赵海风是谯城区十八里镇侯桥村的一位村民,因患病致残,属二级残疾,但他身残志坚,靠养猪致富增收

  • 植物“萌宠” 振兴路上好帮手

    蒙城多彩多肉植物园成立于2018年,开始只有120亩地,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规模已经达到300多亩,其中多肉种植面积200亩左右

  • 麦收不用下田 就能颗粒归仓

    6月8日,正是午收高峰期,亳州大地一派忙碌丰收景象。而谯城区赵桥乡的“无人农场”却略显“静悄悄”,只闻机械响,不用人奔忙,一台无人驾驶收获机在“孤独”地收割着300亩小麦。这也标志着安徽首个“无人农场”(亳州谯城)示范基地正式投入运营。

  • 芙蓉鸟“飞进”幸福好生活

    姜占良说,下一步他准备购买一批多层钢架鸟笼,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 金银花开“金银”来

    目前,金银花种植基地亩产值5000余元,年产金银花鸡2000只,全年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就业60余人次,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就业6人,下一步,陆尚清将扩大种植规模,并鼓励更多的农户进行种植

  • 火红小龙虾 红火好日子

    随着夏天的到来,蒙城县立仓镇龙虾养殖户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了,他们起早贪黑,下笼逮虾,开启了小龙虾“收获季”,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前店后坊改造 带动产业兴旺

    为提高加工厂的档次和品牌效益,加工厂负责人李运兴表示,他打算把厂子的发展同大周村生态旅游相结合,将加工车间改造成“前店后坊”的形式,用前面的门店销售自己生产的服装产品,走“加工+定制”特色发展路线

  • 臭水坑变“聚宝盆”

    近年来,随着齐山村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村里的坑塘废弃了,成了村民倾倒生活垃圾、污水的臭水坑,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活和村内环境

  • 小小何首乌 致富“金钥匙”

    何首乌,是常见贵细中药材。经过三年的生长,谯城区芦庙镇村民种植的何首乌到了收获的季节,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采挖药材的身影,小小何首乌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 脱贫之后变身“养牛大王”

    记者在位于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杨庄的杨灿养牛场采访时看到,养殖场里的19头奶牛正在欢快地吃草,看起来温顺可爱甚是招人喜爱,脱贫户杨灿正在忙着清理牛槽里吃剩的残渣。

  • 牡丹园里开出“致富花”

    张余粮致富不忘乡邻,农忙时,聘请周边群众来牡丹园打工,帮助锄草、移栽、打药、挖牡丹等,每天有200元左右的收入

  • 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曹市镇人大主席岳涛介绍,辉山村很快抓住发展机遇,将目光投向了村里的红色资源

  • 乡村广场舞 “舞”出新气象

    4月17日傍晚,春日阳光沐浴下的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庙村文化广场热闹非凡,10多位村民随着音乐节奏跳着广场舞,引来了周边人驻足围观

  • 牛棚来了“电保姆”

    在利辛县祥祥肉牛养殖场,“幸好有你们帮忙,替我解决了电的问题,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正在草料间加工饲料的袁玉红,对前来巡查的利辛县供电公司检修人员说。

  • “红马甲”助农卖菜

    涡阳县新时代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来到天静宫街道彭景天蔬菜大棚,帮助菜农将滞销的400多斤蔬菜销售一空。

  • 健康“礼包”送到户 小康路上不止步

    如果没有健康扶贫政策的支持,高额的医疗费用是我们这种普通农村家庭根本无力承担的。能有现在的小康生活,真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涡阳县公吉寺镇龚长营村脱贫户齐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