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 讯
倡绿色祭祀新风 做文明旅游市民
在回首中铭记 在缅怀中传承
“云上”寄哀思 清明祭忠魂
我市百万学生“云”寄哀思缅怀先烈
我市举行“强国复兴有我”清明祭英烈活动
清明假期我在岗 疫情防控不松懈
文明过清明 宣传进小区
清明节,为逝去亲人写封信
文明祭祀,共筑疫情防线
我市启动“网上祭英烈”活动
“绿色”过清明 “云上”寄哀思
涡阳一村盼能为五名烈士找姓名
蒋一峰:
第一位在亳县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共党员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安徽省亳县(现亳州市谯城区)从事革命活动的第一位中共党员是蒋一峰。
蒋一峰(1904-1931),原名蒋冠卿,曾用名蒋清伦、蒋清洁,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县蒋东口村一个农民家庭。
英雄一路走好!
——记蒙城消防员陈建军
白花朵朵寄哀思,泪光闪闪送英灵。2021年11月15日上午,陈建军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蒙城县殡仪馆举行。陈建军同志的亲友、同事战友、省市县领导和群众怀着沉重的心情,来送这位英雄最后一程。
抗战时期县长高峰的一幅题词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11月13日,中共亳县县委书记高峰同志,在国共合作开办的亳县保长训练班结业时,以亳县县属抗日工作团(简称工作团)团长、训练班政训科长的公开身份题词:“不骄傲、不怕死、不妥协,在斗争中来争取光明”。这是他代表县委和工作团,在日寇入侵、国难当头的形势下,向受训人员提出的希望和要求。
致敬!92岁老战士辞世后捐献遗体
1月11日凌晨,我市蒙城县92岁的老战士王治华带着安详的面容与世长辞,根据老人遗愿,遗体捐给蚌埠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为国家的医学作出贡献。王治华老人曾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 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谢氏三兄弟:“满门忠烈,留下无尚光荣”
“你的三个儿子为了抗日救国英勇牺牲,满门忠烈,留下无尚的光荣,全国军民莫不钦敬。他们能够如此深明大义,为国牺牲,都是由于老太太平日教育之功。……我们要努力打走日本鬼子,为你的儿子复仇,使你能过安宁的日子。”
——1940年彭雪枫写给涡阳谢氏三兄弟的母亲谢老太太的一封信
涡阳李氏三兄弟:入伍三兄弟 一门双烈士
抗日战争时期,在皖北大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团结带领当地群众,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皖北人民踊跃入伍,奔赴抗日战场,涌现出了像涡阳谢氏三兄弟同年相继牺牲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其实,在涡阳,还有一个三兄弟一起参军、两位牺牲的事迹,也同样值得后人敬仰和传颂。
马敦五:打入敌人“编辑部”的地下党员
从蒙城县县城出发,沿着涡河向东走,约15公里就是双涧镇,境内涡河北岸,有一个不起眼的村庄——马洼村。这里走出了一位名叫马敦五的共产党员,在抗战时期、解放时期,他积极投身革命,曾打入国民党办的 《蒙城日报》担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他全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名坚持实事求是的人民好公仆。
罗会廉:英勇牺牲的游击队“百变侦察员”
蒙城县小涧镇王楼村是新四军活动的重要区域,新四军第四师师部临时驻地就曾设在这里。王楼村还是抗日英雄罗会廉的安葬地,村里至今仍流传着很多罗会廉敌后侦察获取情报的故事。每年清明节、建党节和建军节等重要节日,前来祭扫的人络绎不绝。
李学胜:战到弹尽粮绝 徒手抗敌英勇牺牲
涡阳县牌坊集西南王光楼村的李学胜,1940年初在新四军游击支队抗日精神的感召下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最后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40年初,李学胜兄弟三人一起到涡阳县新兴集参加了新四军游击支队。李学胜被分配到支队警卫营。
郑训:文武双全的新四军宣传员
郑训,1914年2月16日出生,浙江温岭人。学生时代受爱国主义思想和许多进步书籍和刊物的影响,思想进步。1936年秋,郑训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同学们一道走上街头,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之中。他以自己的组织才干和洪亮的嗓音成为热血青年的突出分子,得到党组织的重视,不久即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英烈方绍舟
方绍舟(1867~1940),名璧,定远县炉桥镇人,同盟会员。早期参加反抗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晚年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是江淮地区著名的抗日英雄。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各地爱国志士奋起反抗。1938年在安徽定远、凤阳一带,71岁高龄的方绍舟老人,动员、组织起二千多名老百姓抗日,他们 虽然装备简陋,却成为令日寇心惊胆战的游击武装。
革命英烈周启瑞
周启瑞(1910~1941),舒城县西弄乡人。12岁那年,父亲见他天资聪颖,就让他读了私塾。10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池州乡村高级师范学校。1934年,回到家乡任教。周启瑞为人正直,思想进步,敢于同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他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们长大后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皖北之星火 燎原芦家庙(上)
——追记我党领导下的芦家庙历次战斗
皖北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榆钱飘香,苍松翠柏,鲜花围绕,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皖北烈士陵园的中央。
芦庙,古称芦家庙,在这片热土上,安息着众多个革命先烈的英灵,发生在芦家庙的多次战斗,就是历史的见证。
皖北之星火 燎原芦家庙(下)
——追记我党领导下的芦家庙历次战斗
芦庙,古称芦家庙,在这片热土上,安息着众多个革命先烈的英灵,发生在芦家庙的多次战斗,就是历史的见证。
红城:一座曾被战火烧红的城池
红城村位于蒙城县小涧镇双锁山东北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城旧址”内,是蒙城较大的古聚邑之一。红城村始建于春秋,自春秋至西晋一直是淮北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黄淮流域古老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涡水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年,安徽省民政厅公布了第八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红城村名列其中。
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县联络站设立始末
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县联络站于1939年1月初设立,是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省亳县(现亳州市谯城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阵地。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的房屋已经拆除,遗址位于现在的亳州市谯城区希夷大道原亳州教师进修学校院内。
蒙城县小涧镇双锁山烈士陵园:
6名烈士埋骨青山翠岭
双锁山是蒙城为数不多的山丘之一,最高处海拔仅76米,因南北高中间低形似古锁状而得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双锁山之所以出名,与长眠在此的6名烈士有关。近年来,经过治理后的双锁山更是引来无数游客,成为缅怀革命先烈的红色教育基地。
涡阳三里黄后方医院:
2000多伤员从这里康复重返前线
1939年5月,新四军四师的前身——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涡阳县城文明街设立驻涡联络站,随即又在涡阳县城西南三里黄庄设立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方医院,从1939年5月设立至1940年初迁走,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共有2000多位在抗日前线战斗中负了伤的指战员、因劳累成疾或受病菌传染生了重病的同志,经过治疗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到了前线。
新四军游击支队涡阳联络站:
开展救亡运动 点燃抗日烽火
在革命峥嵘岁月,亳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斗争精神、推动伟大实践,留下了很多革命奋斗的红色足迹,新四军游击支队涡阳联络站就是其中一个。在涡阳县城北门里文明街65号(街东)的一个小院里,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为我市的革命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转家大院:
这里曾是新四军游击队驻亳联络站
在市区希夷大道教师进修学校旁有一片安静的居民宅,在那里生活着一代老亳州人。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年,这里曾被称为转家大院,彭雪枫下令在这组建驻亳联络站,革命者在这里开展过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在抗日斗争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涡阳县曹市镇牛氏宗祠:
新四军游击支队首次党代会在此召开
走在涡阳县曹市镇街头,最瞩目的建筑当数红城塔,在红城塔西边一个不起眼的小胡同里有个牛氏宗祠,这里曾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会会址。阳春三月,牛氏宗祠门前的田地里,金灿灿的油菜花也跟着春风摇曳,仿佛在讲述着那年那日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板桥集战斗纪念馆
——见证一场英勇的抗日狙击
在蒙城县板桥集镇,坐落一座雪枫公园,公园内有一个特殊的纪念馆,名为板桥集战斗纪念馆。馆内展示了100多幅图片和部分实物,同时收藏120名将军的题字,较为全面地回顾了新四军的成长战斗历程,再现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四师在板桥集英勇杀敌的情形。
清明习俗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处处青山烟火起,焚香祭拜悼先人。”(左河水诗),则反映了当今我国民间在清明节这一风俗的景象。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文化
青团子,汉族传统节日食品。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
食薄饼: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每逢清明节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后, 人们都会用薄饼作为午餐。
相关链接
亳州新闻网出品
设计:支苗苗 技术:张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