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改天换地换新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特推出“亳州大事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栏,记录亳州70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重大事件,见证共和国的沧桑巨变。
70年,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瞬;70年,不过是悠悠涡河的一朵小浪花。但就是这70年,在党旗的指引下,亳州儿女用奋斗换来药都大地沧桑巨变。在一穷二白的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本报今起推出专栏《70年亳州礼赞》,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亳州儿女的奋斗历程和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
从取消农业税到实施民生工程今年8月底,记者走进寺后村,看到绿树环绕、白墙红瓦,宽敞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每个巷口都有一个垃圾桶,村里村外干净整洁
特别是2016年6月我市发出《亳州老乡,请您回家——致亳州老乡的一封家书》,真诚邀请在外打拼的老乡携技回乡、引资回乡、引智回乡以来,全市形成了返乡创业就业的热潮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以建设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重点,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2017年,全市GDP同比增长9.2%,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这是地级亳州市成立以来第一次
从一片田野到中心城区每天清晨,家住亳州高新区第一管理区菊花园小区的李家有喜欢到小区附近的沿河公园溜达一圈,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手脚筋骨
目前,我市形成了以谯城区古井镇、涡阳县高炉镇为中心的白酒产业聚集地,其中古井镇共有白酒企业87家,占全市白酒企业的比例为65.41%,被认定为第四批“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而网上办事大厅搭建的“一站式、全天候、全覆盖”的便捷办事平台和遍布各地的免费代办点,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市各个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包括衣食住行在内,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为全面反映70年来亳州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从本期开始,本报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票子、房子、车子、孩子等方面着手,推出“辉煌七十年,今昔看变化”栏目,向读者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市发展伟大成就。
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人,如今都已过了古稀之年。他们与新中国诞生在同一个时代,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这些年来,这批40后的老人先后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重要时期。
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各个领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50后,对这群人来说,生活和理想的激情并没有被磨灭。他们吃过苦、受过累,也赶上了如今越来越好的生活。他们见证了时代和这座城市的发展,依旧对生活充满激情。
通过经典的旋律,回顾我们伟大的祖国成长的历程,激起身为祖国儿女强大的自豪感王军和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教授合影唐超 见证医疗事业飞速发展1989年,唐超响应党的号召,到原亳州市十九里卫生院工作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提及改革开放,很多人都会想起这首《春天的故事》。70后,便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与改革开放同龄,和祖国发展同步,他们的故事,也都带有浓浓的发展气息。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在国家发展的趋势下,作为80后一代的年轻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努力终有回报,只要一心一意去干,总能干出成绩,机会总会垂青他们。多样化的经历磨练了人,让人变得成熟,视野变得开阔,而能吃苦使得他们能够将事业坚持下去
他们是共和国年轻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感受过社会的动荡,却见证了科技的快速发展,享受到了科技发展的成果。他们被称为“90后”。 作为“90后”,他们虽涉世未深,但却怀有一腔热血,愿为祖国的明天担起责任。
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00后”的身上曾被贴上各种标签。“捧着手机的草莓青年”、“网络原住民”,有个性也容易固执己见,有能力也难免不能抗压。这些,00后并不买账,他们也有自己执着的信念和对未来的规划,并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性。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亳州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从今天起,本网推出“亳州之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现这些年来亳州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开拓性工作或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每个家庭都有许多故事,这些故事也许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经历,也许是跋涉千山万水的支教戍边,也许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壮举……这些故事是维系家风传承的荣誉,是牵动国家命运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些家庭的音符组合起来,才形成了祖国发展的交响乐。
在卷烟厂,石又华从辅助工干起,后来成为班长、工段长,最后成为唯一的车间主任,管理着七八百名工人
1994 年,从涡阳县城西镇(现 在的涡阳县城西街道办事处)退休后, 池登科用 20 多年的时间写下了百万字 的读书笔记,见证了国家从贫穷落后 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过程
14岁离家闯荡、19岁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参加过中条山战役……提起自己的经历,101岁的抗战退伍老兵李皖用零散的记忆努力拼凑起曾经的辉煌。即使离开部队60多年了,李皖依然保持着读书看报和有规律的生活。
他参加抢险救援5000多次,曾当选“全国最美消防员”
他虽然只有十岁,但已经斩获了多个武术大奖;他虽然只有十岁,但已经想着把比赛的奖金送给外出务工的父母,让他们能少劳累一些;虽然只有十岁,但他能够帮辛苦的外婆分担家务……
新中国今年将迎来七十周年华诞,据记者查询,我市名叫“国庆”的人有数千人。这个名 字寄托着长辈对新中国的祝福,也包含着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国庆”的故事也折射出新中国 在发展中的光辉历程。
我们将采访多位名叫“国庆”的市民,通过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展现亳州发生的巨 变,反映新中国70年来的风雨历程。如果您的名字叫“国庆”,或者您的亲戚朋友有叫“国庆” 的人,请您跟我们说一声,从今天起,我们带你聆听“国庆”的故事。
2019年是值得我们铭记的一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看着祖国走过的点点滴滴,看着祖国经历的风风雨雨,看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令人感慨万千。
亳州晚报从5月起举办了“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活动,陆续收到社会各界作者的来稿,并于今天开设专栏。对部分优秀来稿进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