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本网今起推出“走进乡村看小康”专栏,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展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成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看全面小康推动乡村新发展,看希望田野铺展农业新画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上,走进乡村看小康让人有更多感触:如今,我们的乡村,沃野千里,五谷丰登;我们的乡村,蕴藏活力,动能强劲;我们的乡村,绿水青山,人地和谐。
“农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我市田间地头“回响”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全国进入“二十大时光”,这是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好时光,也是全国人民的好时光。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亳州晚报推出“二十大时光”特别报道,记者分赴我市各地,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报道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生动场景,反映社会各界对党的二十大的热烈反响,展现全市人民爱党护党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和对未来发展的满满信心。
劳作间隙,蒋中峰在地头用手机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李卫卫在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慕灯会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张兰兰(前排左四)和李腰村全体党员观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以前天天守着几亩地,挣的钱只够吃饭的。现在加入合作社,咱啥也不用管,就能当股东领钱,还不耽误打工挣钱,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三变”改革后,村民喜领分红款
土桥村原本是一个深度贫困村,2014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时,识别出贫困人口82户201人,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从“一穷二白”到“股东分红”,土桥村是如何在几年时间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呢?背后答案是:“三变”改革。
2014年9月,在许疃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土桥村成立土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7260亩土地全部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在全县率先完成整村“一块田”改革。在此基础上,土桥村推行“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一年来,我市各地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让广大农民尝到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甜头——
“到年底了,俺们村分红啦!”
在分红现场,村民们喜笑颜开,对未来集体经济的发展更是充满了憧憬。街南村总支部书记关晓燕介绍,让村民尝到集体经济“甜头”,是街南村分红大会为大家鼓起钱包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村经济合作社将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通过土地流转、转变土地经营模式、入股企业、入股合作社等方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村民领到合作社分红款
村民们正在捕捞养殖的鱼
立德镇乔楼村村民领取分红款
排队领分红的村民
寒冬抢收药材忙
药材种植基地带富一方乡邻
12月的亳州,尽管天气较为寒冷,但位于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项目里的药材种植基地,却到处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劳动场景。村民到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零工“挣外快”,已经成为药都亳州乡间一道别样的风景。
“其他地方到了冬天就没啥农活了,在俺亳州可不一样,一年四季都有活干,现在正是收药材的时候,在这里干活一天能挣60块钱。”谯城区十八里镇村民曹兰英高兴地说道。
曹兰英目前和村民们忙着收获的是中药材元参,这片药材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集中种植,由谯城区中生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田间管理。
人勤不惧寒冬 田间“春意”正浓
深冬时节,传统农事已经结束。然而,冬闲人不闲,勤劳的人们已经开始在田间劳作,只为来年有一个好收成。
在谯城区颜集镇,青青的麦苗间“点缀”着一块块裸露的土地,这些土地或平平整整,或沟垄整齐。原来,这些沟垄里是当地农民种植的中药材,而那些平整的土地,则是预留的来年套种春季作物地块。
“今天天气好,在家闲着也没事。趁现在杂草刚开始露尖,还没有扎下根,我和老伴一起来白芍地里除草。田管早行动,就会事半功倍。”……
大棚种茼蒿 农民鼓腰包
订单养肉兔 走上致富路
冬闲人不闲 田管忙起来
花菜大又圆 生活比蜜甜
一家花茶公司的生产车间内
花茶产业兴旺 老乡日子红火
“在家门口上班,每天下了班都可以照看孩子和家中的老人,每月的工资3000多块钱,感觉忙得挺充实。”日前,在位于谯城区颜集镇一家花茶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当地村民阮秀兰高兴地说。
和阮秀兰一样,附近已经有50多位村民在这家企业上班,农忙季节不误农时,家中老幼随时照看,每月还能拿到不少的工资,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让越来越多的家庭逐渐富裕起来。
乡间弥漫中药香 送来致富“金药方”
迎着冬日暖阳,在谯城区城父镇陈小寨村,十几名钟点工正忙着给牡丹刮皮、抽“筋”、晾晒,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
“我今年都80岁了,在家闲着也没事。别看我年龄大了,我刮丹皮的速度一点也不比别人慢,一天有80块钱的收入,中午还管一顿饭,知足了。”钟点工李张氏乐呵呵地说。
药牡丹是亳州地产药材,属多年生传统中药材,一般3-5年采收,也可以再延长1-2年采收,生长期前2年可以套种其他农作物……
村民正在为药牡丹去皮
药牡丹喜获丰收
白芍丰收药农乐
玄参迎来好收成
蒋子敬正在直播带货
结对共建助力乡村振兴
“以后有了亳州青年创客空间的支持,再结合亳药花海核心区的自身优势,以后我们村的产业发展路子更宽广了。”1月6日下午,在谯城区十八里镇小怀村党总支与亳州青年创客空间党支部结对共建签约仪式上,小怀村党总支书记蒋超峰高兴地说。
签约仪式上,双方围绕小怀村基本情况、发展方向、产业发展需求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发言,并就人才培育、项目孵化、品牌培育、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和实事共办等协议内容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书》,明确了共建内容,筑牢共建根基。
温室大棚“春意浓” 反季蔬菜促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让农民增收是关键。近年来,古井镇充分利用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等优势,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特色种植,通过种植各种反季节蔬菜,大大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从大棚建设、育苗栽秧、田间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不断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村民不仅成为大棚种植的“土专家”,更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使冬闲变冬忙,实现了农民在冬季也能劳作、一年四季都有收入的愿望,促进农民增收。
丁成亮和妻子在采摘菠菜
志愿者在蔬菜大棚里帮忙
黄心菜成“绿色银行”
有机蔬菜供不应求
小草莓开启“莓”好新生活
小草莓开启“莓”好新生活
眼下正值大棚草莓大量上市,利辛县城北镇现代产业园的再新草莓种植园变得忙碌起来,一颗颗鲜红的草莓象征着收获,让种植户在冬季也有不错的收入。
种植园负责人施再新告诉记者,他和母亲已经种了十多年的草莓了。2021年又种了30多亩,到了草莓上市时节,母子俩不仅要忙着装篮售卖,还不时地带领客人进棚采摘。
记者跟随母子俩的脚步,来到了草莓种植大棚。一排排整整齐齐的草莓种植架便映入眼帘,一颗颗艳丽饱满的草莓散发着淡淡果香,让人垂涎欲滴。“这里的草莓很甜啊!”来采摘园的游客胡女士边品尝边赞叹道。
红薯粉丝变身致富“金条条”
红薯是常见的农作物,但在蒙城县立仓镇杨庄村,红薯通过深加工变成红薯粉,再制作成一根根粉丝,成了村民致富“金条条”,走出一条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杨庄村是如何点“薯”成金,把小小红薯变成强村富民“金果子”的呢?近日,记者走进杨庄村乡村振兴示范园,一探究竟。
红薯粉丝变身致富“金条条”
刚刚出锅的粉丝
捐赠40盏路灯照亮家乡路
捐赠40盏路灯照亮家乡路
1月24日,在涡阳县义门镇滕刘村,村道两旁正在紧张有序地安装着路灯。此次安装的40盏太阳能路灯,都是由该村在外创业的老乡滕三元捐赠的,他表示,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家乡群众照亮出行路。
滕三元在北京定居多年,并成立了一家园林绿化公司,目前在雄安新区做园林绿化工程。“小时候家里穷,温饱都成问题,现在日子过好了,就想回馈家乡,给家乡的乡亲们做点事儿!”滕三元说。
招手即停小公交 村民出行更方便
招手即停小公交 村民出行更方便
“这个小公交真方便,招手即停。”最近,在涡阳县农村地区,出现了一种“招手即停、招呼即下”的小型公交车,受到农村居民的欢迎。
记者看到,这款穿行在农村地区的公交车与平时见到的公交车相比,个头明显小了不少,只有七个座位,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投币机、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这款迷你版小型公交车,主要解决村庄与周边学校、公交换乘点、综合体、公建设施间的出行,采用“村到村”“门对门”的营运模式,解决了农村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
用勤劳身姿拥抱春天的到来
“这里的草莓一个个鲜红欲滴,就像一颗颗又红又亮的玛瑙,吃起来味道好极了。”在谯城区城父镇刘楼村刘海芹草莓基地,正在采摘草莓的市民汪侠不住地称赞。
时下正是大棚草莓上市的旺季。走进刘楼村刘海芹的草莓园,放眼望去,只见绿油油的草莓叶间,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草莓馨香扑鼻而来,串串红红的草莓,映红了游客们喜悦的脸庞。
小草莓映红 乡村振兴路
念好“养羊经” 走上致富路
振兴道路上 “葱”满新希望
蒜苗大丰收 销路不用愁
冷链仓储存果蔬 富民增收两不误
冷链仓储存果蔬 富民增收两不误
近几年来,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利辛县城北镇果蔬产业蓬勃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挑战也伴随而来。大棚种植果蔬的季节性较强,要想果蔬在一年四季都能获得经济效益,就亟须拉长果蔬的存贮时间链条。
经过镇党委班子多轮协商探讨,决定利用大管社区的种植和区位贮存优势,运用财政资金450万元建设一座仓储量达到200万斤的现代化果蔬冷鲜库。
就业“春风”吹到“家门口”
春风送温暖,就业送真情。虎年新春刚过,我市各地纷纷吹响就业“春风行动”集结号,为企业、务工人员牵线搭桥,促进返乡人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让就业“春风”吹遍农村大地、吹进千家万户。
志愿者向求职者介绍招工信息
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
招聘会现场求职者络绎不绝
就业代表到企业参观
草莓种植园迎来采摘季
鲜红草莓种出“莓”好生活
“我这个草莓之所以品相好、味道好,主要是在严格控制大棚温度的基础上,让草莓自然生长,不添加任何催熟剂,采用蜜蜂授粉,这样结出来的果子饱满且果味浓郁……” 2月15日,走进利辛县孙庙乡和谐村的盛捷农场,大棚里浓浓的草莓香味扑鼻而来,农场负责人李国骄傲地介绍着自家草莓的特点。
最初李国和妻子郑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种植“红颜”草莓的,后期在二人的悉心打理下,今年的草莓大棚收成还是非常可观的。……
安居乐业人气旺 千年古镇展新颜
初春,走在谯城区古城镇集市上,只见街道两侧商店橱窗里,商品琳琅满目,来往的人群在小贩的吆喝声中流连忘返,讨价声、还价声、谈笑声,此起彼伏,汇成了一曲欢快祥和的“集镇交响曲”。
2021年底,建城1900多年历史的古城镇被认定为安徽省第九批千年古镇。如今,国家重点交通项目京九铁路、商合杭高铁和G344国道穿境而过,高铁古城东站发送旅客量不断攀升,让这个偏远小镇一跃成为谯城、太和、涡阳三县区之间客流、物流集散中心。
古城镇获评安徽省第九批千年古镇
小吃摊点人气旺
栽种药材正当时
药材嫩芽欲破土
莴苣丰收 销路不愁
光伏板下废地变宝
“光伏板下的土地流转出去后,我们不仅每年节省10多万元光伏板下的除草费用,每年还增加5万余元土地流转收入。”利辛县茨淮新河大坝阚疃镇段信义光伏公司负责人说。
这个光伏电站共占地1000余亩,是信义光伏公司从阚疃镇沿岸四个行政村(社区)流转的土地,因为上面建有光伏板,光伏板和光伏板柱子限制了土地可利用性,导致光伏板下大面积土地空闲浪费,且杂草丛生,公司每年光除草一项就花费十多万元。……
田间地头,播撒春天的希望
连日来气温回暖,在我市各地,村民们纷纷耕地、播种、施肥、育苗……鼓足干劲用勤劳的双手开展春耕田管,奏响一首动人的“春之序曲”。
目前,小麦生长进入关键期。我市655万亩小麦整体长势较好,但也有部分小麦长势偏弱,急需扶壮。
田间地头,播撒春天的希望
种植蘑菇助增收
复合套种朝天椒
红薯基地育苗忙
小麦田管正当时 “科技壮苗”夺丰收
赵瓦房蔬菜“进城记”
初春时节,涡阳县星园街道赵瓦房村的温室大棚内一片浓浓绿意,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蔬菜到了采摘季,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装箱。赵瓦房村建设了129个温室大棚,全部出租给了当地村民。该村驻村工作队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通过“线上团购”新模式,让蔬菜直通城市,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这是我们的蔬菜分拣室。”2月25日上午,在位于该村的涡阳长三角蔬菜供应基地示范园区,赵瓦房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戴虎指着一个车间对记者说,“昨天上午,我们刚把这周线上团购的蔬菜打包送走。”
看,春天也是收获的季节……
4月22日上午,谷雨时节,雨水少,气候温和,在涡阳县义门镇,村民们又开始了春季苔菜的收割、加工、晾晒。
打叶刨皮、利刀出菜,把握时机,通风晾晒。在田间地头,搭起的晾晒苔干的架子绵延数百米,被切成条的苔菜在阳光下迎风起舞。
义门镇地处涡河两岸,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好,盛产苔干,被命名为“中国苔干之乡”。苔干菜分为春秋两季种植,每年的谷雨、霜降时节是加工苔菜的最佳时节。
晾晒苔干的架子绵延数百米
村民正在采挖莲藕
村民正在采摘黄瓜
“绿色飞防”助力防控小麦赤霉病
“芹”以致富 菜田飘香
小小伞状羊肚菌 撑起发展好“钱景”
一株株羊肚菌破土而出,乳白色的菌柄撑起蜂窝状的菌盖,外形很像羊肚儿,长势喜人……眼下,谯城区古井镇门庄村王清忠种植的羊肚菌迎来了大丰收。
王清忠告诉记者,羊肚菌因其表面呈网状,凹凸不平,形状呈椭圆形,略似羊胃而得名,不仅细嫩鲜美,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20多种营养元素,被誉为“菌中之王”,是一种珍稀名贵的食用菌及药用菌。近年来,羊肚菌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
“数字下乡”,让乡村治理变“智理”
作为安徽省“数字乡村”试点县,我市蒙城县积极推动“数字下乡”,加快互联网与政务服务融合,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打开手机,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就可以查询养老金的缴纳情况了,很方便。”5月10日,蒙城县立仓镇大李集村村民徐九玲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操作手机,很快就看到了自己的养老金缴费明细。
葡萄园里田管忙
电商小伙收购芍花变“废”为宝
流转土地种菊花
“萝卜缨子”也能致富
烘干芍药花成致富“新宠”
桑葚熟满枝头 日子红红火火
初夏时节,桑葚成熟,或红或紫,挂满枝头。谯城区淝河镇的2000多亩桑树又迎来了丰收,走进桑树基地,果农忙着采摘桑葚、卖桑葚……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今年的桑葚,又大又甜,根据往年的市场行情来看,一亩地收入2000块钱问题不大。”在淝河镇凡桥村的一片桑树林,种植户王兰正在忙着采摘桑葚。
五年前,在镇里的引导下,当年作为贫困户的王兰开始发展桑树种植。靠着种植桑树和政府帮扶,王兰一家顺利脱贫,日子越过越红火。
外出打工十多年 返乡创办纺织厂
体育老师回乡当起“农场主”
外出打工脱贫 引千万投资反哺家乡
用好“冬闲田” 多挣一季钱
返乡种植草莓 追寻创业梦想
退伍返乡种菜 带领乡亲致富
学到技术回家乡 当起“羊倌”发“羊财”
在外多年,回乡办起服装厂
外出学到养鸽技 返乡办起养殖场
返乡创业带就业 科普园内春意浓
家乡“筑巢”引回“金凤凰”
乡村里吹来就业“春风”
长三角“春风”拂醒乡村牛
养殖金蝉巧致富
初夏田园风光好 乡村振兴正当时
“哈密瓜吊着长,没见过吧!”5月10日,蒙城县许疃镇许疃村哈密瓜种植基地内,放眼望去,水泥路西侧都是连体大棚,大棚里一个个硕大饱满的哈密瓜悬挂在半空,长势喜人,种植基地技术员刘德玉自豪地说。
温室果蔬产业是许疃村的主导产业,这两年村两委在坚持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尝试引进了温室哈密瓜、反季节无公害大棚蔬菜,不断探索农业种植新模式,将哈密瓜采用“吊”种的方式,种进温室大棚里,最大化利用大棚的空间,确保哈密瓜引种成功。
哈密瓜对种植环境要求较高,喜日照充足、空气干燥、雨水稀少、昼夜温差大等诸多自然条件,田间管理技术复杂,为此,许疃村邀请刘德玉走进大棚开展哈密瓜种植管理技术培训,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和经验。
“相对于传统种植方式,‘吊’着长的哈密瓜亩产更高,预计今年亩产6000斤没问题。”刘德玉边查看哈密瓜长势,边介绍哈密瓜种植效益。
朝天椒带来好“钱景”
蘑菇大棚发展旺
工人正在加工板材
乡村振兴正当时
致富路上玫瑰飘香
“园里的玫瑰花每隔两三天就要采摘一次。采摘有讲究,含苞的花蕾不能摘,花绽放得过了头也不好,最好是刚刚绽放开,要马上采摘,这样玫瑰花颜色鲜艳、花瓣美观,品质才是最上乘的,目前玫瑰花的收购价格是19元每公斤。”玫瑰种植园主刘建军说,2021年他从山东菏泽将玫瑰花种植产业引进家乡发展,在镇里和村里的帮助下,流转了70亩土地,开始试种30亩玫瑰,其余土地种上了30亩中药材和10亩辣椒。
大西瓜圆了小康梦
乡村闲置房变身“微工厂”
哈密瓜铺就“甜蜜”振兴路
夏季辣椒管护忙
种下“火红”好日子
时下,正是辣椒保苗的关键期,在蒙城县双涧镇王湾村蔬菜种植基地,一株株辣椒苗整齐地排列在田垄上,叶片肥硕、茎秆粗壮,长势喜人,来自王湾村的十几位脱贫户正在为辣椒苗除草、松土,一派繁忙景象。
前期,由于组织得力,管理科学,王湾村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育苗、覆膜、移栽、施肥等准备工作,为辣椒丰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林下套种促增收
特色瓜果飘香
果园小循环 致富新天地
树上结出“黄金果”
盛夏时节,瓜果香飘振兴路
眼下,正是大棚西瓜上市的季节,走进谯城区立德镇王贵峰种植家庭农场的温室大棚里,处处弥漫着西瓜的香甜气息,大棚里的西瓜披着翠绿的外衣,镶嵌着一条条深绿色纹线,“躲”在茂盛的瓜叶下面,甚是惹人喜爱。
工人正在葡萄园进行梳果
村民正在采摘菊花
乡村振兴,药都亳州有“良方”
黄瓜架起致富梦
养殖有“特色” 致富“花样”多
走进鸵鸟养殖基地,只见一只只鸵鸟在悠闲地踱步、觅食、嬉戏。看见有人到来,它们便伸长了脖子东张西望。“鸵鸟很好喂养,不挑食,草料、玉米粉都是很好的饲料,养殖成本不高,10至12个月可出栏。”崔难难介绍,他是2019年在外地打工的时候,看到别人养殖鸵鸟,发现鸵鸟不仅好养殖,而且经济价值高。于是,他就萌生了返乡创业养殖鸵鸟的念头。
返乡创业当起“鸵鸟王”
黑斑蛙“蹦出”致富路
“吸血虫”变成“吸金器”
何首乌成“金疙瘩”
“人在家中坐,钱从线上来”
“人在家中坐,钱从线上来”,近年来,蒙城县一些脱困户在生产劳动之余,在网上做起了带货主播,电商已成为脱贫群众增收的新渠道。
作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蒙城县以电商培训、企业孵化、电商助农为载体,通过助推农产品上行带动脱贫户增收、就业、创业,畅通县乡村三级物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商品和服务并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脱贫户电商培训
脱贫户通过网上销售的鹅蛋
向脱贫户发放电商分红
庭院经济助增收
林下养鹅 果美鹅肥
夏日时节,蒙城县立仓镇大李集村农户王如义正在西梅林下管理着自己精心饲养的散养老鹅,一排排西梅树整齐排列,一串串西梅挂满枝头。在西梅园里,随处可见一群群大鹅在树荫下悠闲地刨土、啄虫、啄草,给偌大的西梅林平添了无限生机。
直播带货 助农致富
环境整治“扮靓”乡村
“美丽庭院”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挖掘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丰”景美
秋高气爽,一幅幅丰收画卷在亳州大地徐徐展开。鲜桃挂满枝头、甜葡萄结满架、花生串串饱满……连日来,我市各地农民忙碌在田间地头,收获着辛勤劳动成果,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种植甜叶菊 过上“甜日子”
串串甜葡萄 架起“振兴桥”
鲜桃满枝头 致富有奔头
花生粒粒香 圆致富梦想
“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兴农人”
立秋过后,正是收获中药材和辣椒的季节。近日,记者在谯城区十八里镇侯桥村刘龙阁的辣椒种植基地里看到,十多位村民正在采收辣椒,村民们双手不停,把一个个火红的辣椒从枝头摘下,填满了塑料桶。
“我就住这附近,年纪大了,不能出门打工,跟着刘龙阁收药材、辣椒,一天能挣百十块钱,够补贴家用的。”村民李秀英笑着说。
李秀英口中的刘龙阁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侯桥村小刘庄村民。2016年退伍回到家后,参加了镇里的“双培双带”工程计划以及镇村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班,学习中药材种植等技术,不断提高自身本领。
红高粱映红致富路
火红小辣椒 红火大产业
“阳光玫瑰”喜获丰收
羽衣甘蓝成“金疙瘩”
秋日亳州大地,满眼都是“丰”景
金秋时节,走在亳州乡间大地,处处可见喜人的丰收画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市广大农村呈现出崭新面貌。9月23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刚过去,让我们一起行走乡村,看丰收喜人景象,听百姓幸福心声。
村民正在挖鲜藕
村民正在采摘菊花
辣椒丰收
村民正在采收青菜
丰收季节,收获满满的幸福
连日来,我市田间地头一派丰收的景象,中药材、辣椒、玉米等农作物迎来了收获时节,群众抓住当前的晴好天气收获、晾晒农作物,一幅幅“丰”景画卷,铺满了乡村田野。
谯城区颜集镇“丰”景美如画
生姜秋收“钱”景好
玉米收获晾晒忙
胡萝卜“映红”振兴路
白芍+菊花,“黄金搭档”富农家
深秋时节,在谯城区华佗镇小奈村一块白芍套种菊花的农田里,一片片洁白如雪的菊花映入眼帘,给大地披上了盛装,村民娴熟地采收菊花,一派丰收的景象。
村民在采摘菊花
菊花采收忙 收益有保障
菊花飘香采摘忙
白芍采收忙
有一种幸福,叫作“家门口就业”
当前正是鞋服市场生产旺季,谯城区安踏喜宝鞋服有限公司立德镇申楼厂区生产车间内,缝纫机的“哒哒”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在专心致志地踩着缝纫机,加工“喜宝”鞋面,经过走线、磨皮等一道道程序,一双双漂亮的鞋面在工人的手中制作完成。
村民腰包更“葱”实
田间机井通了电
“家门口就业”
生姜丰收“钱”景好
青贮玉米:让牛羊吃上“草罐头”
初冬时节,走进谯城区立德镇崔先其秸秆收储中心,一排排青贮饲草包堆积如山。工人师傅正操纵着铲车向青贮包膜机的漏斗里输送粉碎后的玉米秸秆,随着一个个打好的秸秆捆被青储膜包裹着从青贮包膜机吐了出来,经过自然发酵后,等待着被送往养殖基地。
红皮蜜薯喜丰收
“药菜轮作”效益高
蔬菜基地助增收
打包青贮饲草
大棚蔬菜长成农民增收“绿色银行”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谯城区龙扬镇后张村蔬菜种植基地,村民在收割小青菜。大家说说笑笑,分工协作,一幅动人的农忙景象展现在眼前。
“大棚种植小青菜一年可以收割8-9茬,每茬平均亩产约2000公斤,小青菜成了咱的‘聚宝盆’。”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潘士朋介绍,由于种植茬数多、周期短,化解市场风险和种植风险能力较强,小青菜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目前,基地种植的有上海青、小白菜、广东菜心、黑叶白等,都是周期短、见效快的蔬菜品种。
大棚蔬菜长成农民增收“绿色银行”
村里开办服装厂
浇灌产业之花
丰收小青菜 农民笑开颜
特色产业让这里“葱”满希望
绿油油的大葱笔直挺立,葱叶青翠,粗细均匀,长势喜人,田间弥漫着辛香味……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庙村大葱种植基地,村民正起葱、分拣、打捆、搬运、装车,上演着一幅幅火热的丰收画面。
特色产业让这里“葱”满希望
“小箱包”装着增收“大心愿”
发展鲈鱼养殖 助力乡村振兴
规模养殖蛋鸡 带动村民致富
农技服务进村入户到田头
一年之计在于春。连日来,记者深入我市农村春管一线看到,勤劳的人们正在忙碌着,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将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科技特派员到养殖户家中指导
科技特派员查看草莓长势
农技人员正在查看小麦长势
规模养殖蛋鸡 带动村民致富
最美乡间四月天
告别了乍暖还寒的日子,迎来“最美四月天”。连日来,一幅幅“春季生产图”在我市乡间田野里徐徐展开,在泛着泥土香的田间地头,劳动人民迎着春天的脚步,不负春光,挥洒汗水,用智慧和勤劳播种着希望。
村民正在种植毛豆。
村民正在采摘羊肚菌。
村民正在为西兰花除草。
孟军飞(左)在与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李兴凯介绍草莓园发展情况。
乡风文明
庭院美
编者按:
一方庭院,满目风景。在亳州广大乡村,一个个环境优美的庭院,一个个家风优良的家庭,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外兼修”,促进了村庄整体面貌的改造提升。即日起,亳州新闻网推出“乡风文明庭院美”栏目,展示新时代农民风采和美丽乡村建设新画卷,敬请关注。
谯城区五马镇桥口村唐峰、商秋菊庭院:
“桃花源”里的徽派小院
沿着谯城区市区向东行驶20公里左右,就来到了五马镇桥口村,众人所熟知的“桃花源”景区便坐落在这里。每年桃花盛开时节,娇艳动人的万亩桃花都会将这里装扮得如世外桃源一般动人,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踏青游玩。在距离“桃花源”景区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徽派风格的美丽庭院,这里便是村民唐峰和商秋菊夫妻的家。
⇦充满文化气息的仿古小院儿
谯城区芦庙镇王小等、武志云庭院:
小小庭院 “装满”幸福生活
驾车从谯城区芦庙镇街向东行驶4公里左右,就来到了小武庄村,这几年,小武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美了,路好走了,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舒心了。王小等与丈夫武志云结婚20余年,一直居住在小武庄村,多年来,她和她的家人始终积极参与绿色环保,致力于打造美丽庭院,获得村里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王小等在院子里的菜园采摘新鲜蔬菜
谯城区五马镇桥口村刘庆龙、王学英庭院:
农家小院里的“诗意”生活
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院内鲜花树木错落有致,在小院里泡上一壶茶,捧一本好书细细浏览,感受宁静的自然风光和带着纸墨香的文化气息,这是谯城区五马镇桥口凡井村村民刘庆龙、王学英夫妻的日常生活。在一方绿竹环绕的美丽庭院里,刘庆龙、王学英把生活过成诗,享受着四季美好生活。
⇦刘庆龙在亭廊下喂鸟
谯城区芦庙镇小武庄村武平云、闫素真庭院:
美丽庭院扮靓新生活
一方美丽庭院是安居乐业的栖息所在,是家庭的生活态度,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走进谯城区芦庙镇小武庄村,武平云、闫素真家整洁利落的小院映入眼帘,院落条理有致,花草葱葱郁郁,屋舍干净整洁……处处彰显着他们一家的勤劳和品位。
⇨武平云、闫素真家庭整洁干净的庭院
谯城区芦庙镇小武庄村武品章、庞俊庭院:
满院花香 相伴幸福新生活
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乡村道路干净整洁,绿意盎然的田园景色美不胜收。走进芦庙镇小武庄村武品章、庞俊庭院,只见满园绿意,各式花卉绿植点缀其中,形成一道道微景观,院内物品摆放整齐,整个庭院温馨明亮,令人赏心悦目。一向干净整洁、爱护环境的武品章、庞俊家还被评为村里的“美丽庭院”,吸引不少村民前来观摩学习。
⇦武品章、庞俊干净整洁的庭院
谯城区观堂镇崔庄村贾宗刚、侯永勤庭院:
扮靓一方庭院 乐享美好生活
“自从我家门口的庭院建好后,村里好多人都来参观学习呢!”观堂镇崔庄村村民贾宗刚一边浇花一边开心地说。走进观堂镇崔庄村村民贾宗刚、侯永勤的庭院放眼望去,庭院干净、整洁,生机盎然的绿植和五彩缤纷的花朵安居在庭院的一角,宛如一座小花园。
⇨贾宗刚庭院中种植的植物郁郁葱葱
谯城区古井镇孙辉辉庭院:
巧用废物 打造“创意花园”
“这个小花盆是孩子的奶粉桶改造的,小花架是童车改造的,养睡莲的小水缸是以前老人腌咸菜的坛子。”走在精心布置的小院里,孙辉辉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着。
深秋时节,来到谯城区古井镇北曹村孙辉辉家的小院,如同进入了一个小型的植物园。记者看到,孙辉辉家的庭院分前后两个院子,前院种植有瓜果蔬菜;穿过客厅走进后院,一个种满花朵和绿藤的小花园出现在眼前,散发着文艺的气息。
⇦孙辉辉家庭院一角
谯城区颜集镇阮魁庭院:
栽下绿植 打造美好“院”景
“起初,我们只栽种了2棵桂花树,后来越种越多,现在整个院子一年四季都是绿荫,光是桂花树就足足有10棵。”谯城区颜集镇丁桥村村民阮魁自豪地介绍着他家满院的绿树。
⇨颜丹丹给庭院内的树木浇水
我们的新时代
图说乡村振兴
1《《
在谯城区古城镇张桥村,村民正在给大棚内的娃娃菜锄草 张延林 摄
“菜篮子”拎起“大产业”
姜农正在收获新姜 张延林 摄
谯城区沙土镇村民正忙着晾晒苔干 张延林 摄
在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村家庭农场,菜农正在采收黄瓜 张延林 摄
涡阳县店集镇姚湾村村民正在采摘黑木耳 叶子梅 摄
在涡阳县长三角蔬菜供应基地示范园区, 工人们正在采摘西红柿 张延林 摄
2《《
药都遍地芍花香
芍花深加工
中药材交易中心摊位
药农喜采丰收菊
中药材种植绽放“美丽经济”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
谯城区十河镇中药材机械化种植
中药材加工企业
市中医院中药房
3《《
特色文化活动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市聚力乡村文化建设,拓展乡村文化阵地,推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依托文化设施,开展广场舞、宣讲等文体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同时,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精心组织民俗文化展演、文艺节目汇演以及剪纸、书法、绘画等传技展示活动,营造乡风文明、乡村和谐的社会氛围,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曾莹莹/文 张延林/图
5月21日,在谯城区十河镇卞铺村,市梆剧团的演员正在演出传统戏曲《穆桂英挂帅》。当日,谯城区2022年文化惠民工程 “送戏进万村”活动拉开序幕, 市梆剧团为基层群众奉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农民丰收节上展风采
曲艺大赛乡音重
农家书屋成为村民的“充电屋”
“三下乡”成为“常下乡”
4《《